沖虛至德真經義解
經名: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宋徽宗趙佶撰,書成於政和戊戍年。原本八卷,存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見金人高守元編《冲虛至德真經四解》。
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卷之一
宋徽宗皇帝著
天瑞
物有生化,道无古今。惟體道者為能,不化而常,今所以應物,无容心焉。故天瑞始言生化,而終於國氏之為盜。
子列子居鄭國,四十年人无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
古之善為士者,徽妙玄通,深不可識。
國不足,將嫁於衛。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汝。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則壺子何言哉?不得已而有言,故聞而告之。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時不生,无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生自无而適有,化自有以之无。有化有生者,物也;不生不化者,道也。物麗於數,故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道行乎物,故常生常化,而无時不生,无時不化。獨立萬物之上,故不生者疑獨,汎應而不窮。故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蓋莫知其端倪也。疑獨其道不可窮。蓋不可測究也。物无得而耦之者,豈真知其所以然哉?疑焉而已。
《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陰陽之運,四時之行,萬物之理,俄生而有,忽化而无。形實色彰,智謀力作,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无動而不變,无時而不移。雖皆道之所寓,而運轉不止,咸其自爾。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舍精,萬物化生。
陰陽者,氣之大;天地者,形之大;氣變而有形,則有陰陽,然後有天地。而道者,為之公;聖人者,道之管。此聖人所以因陰陽以統天地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莊子》所謂道在太極之先者是也。故太易者,未見氣也,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故太初者,氣之始也,氣變而有形;故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辨而有質;故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則道之全體於是乎在。故曰:渾淪,老子所謂有物混成者是也。无所用其明,故視之不見;无所施其聰,故聽之不聞;无所致其力,故循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然既已謂之一矣,且得无其言乎?此所以強名之曰易也。易无形埒者,无體也。易況之陽,則一之所起,故變而為一;數起於一,故變而為七,則屈而未申也;七變而為九,則交而有變也;數窮於九,故復變而為一。一為形變之始,則天、地、人皆得此以生。故曰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精者,一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聖人无全能,萬物无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聖人者位乎天地之中。凡以成變化而已。變化代興,萬物異宜。天地之與聖人,豈能違其所宜哉?蓋聖人之於天地,相辨則為三極,相通則為三才。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所宜定者,不出所位。此言職之有分也。故以其所辨者言之,若夫聖人之道,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則上下同流而无問,安有長短之相形、通否之相異者哉?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无為之職也。
生形、聲、色、味,皆物之化,故隱斯顯往。斯返生生者,形形者,聲聲者,色色者,味味者,皆道之妙。孰原其所始,孰要其所終?道常无為而无不為,謂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