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丘。丘,山也。有足,人也。與之者無足也,特寓形骸象耳目,人見其不行而自至,真以為有足也。
鬳齊云:義而不朋,中立不倚也。慊然若不足,而不自卑承。觚,德之隅也。觚而不堅,有德之隅,而無圭角也。張乎,舒暢貌。虛者,有若無。不華,實也。那那似喜,不喜。崔,下也,處世應物有不得已之意。滀乎,充悅貌,其生色也眸然見於面,故日進我色。與乎,自得之貌,進我德,吉祥止止也。望之厲然與世人同,而其中實有崔乎不得已之意。警乎未可制,不屈於世也。連乎,密也。好閉,不欲開口。方其未言似不欲言,及其既言亦若不言,故悗乎其忘言也,兩句一意。以刑為體,雖殺而綽綽乎,無件我心也。以禮為翼,行於世而徇俗也,時乎用知是不得已而應事也。循天德之自然而無所容力,譬人登丘山,有足行者皆自至,不必謂動勞而後至也。
此言真人之狀者,其心善淵而不可測,姑即其形似者論之。義而不朋,與物宜而非黨也。若不足而不承,自卑者人尊之也。在眾人,則宜物必黨,不足必承矣!觚而不堅,康而不劌也。虛而不華,實若虛也。那乎、崔乎,則言其情似喜於濟人利物,必似乎不得已,益無心之應,斯真應也。瀆乎進我色,眸然見於面,人喜即之也。與乎止我德,愛人也以德,人亦樂得之,此皆言其德容之盛,有以化物。厲乎,難釋,崔本作廣乎,官德量廣無不包,足以容斯世,所以警乎大哉獨成其天也。連乎其好閉,莫見其根門,若是則真人之道不容聲矣。禮、刑、知、德,皆先王治世之具,行乎自然,與民宜之,德則循之,而皆可至於高。循謂安而行之,非必動勞而可得也。陳碧虛照文如海、張君房校本,喜已世下三乎字並作也,與上下句協,似亦有理。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個,魚相與處於陸,相殉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郭註:常無心而順彼,故好惡、善惡與彼無二。無有不一者,天也;彼彼而我我,人也。真人同天人,齊彼我,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任。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今人有所不得,而憂虞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卓者,獨化之謂。人之所因者天,天之所生者獨化。人以天為父,晝夜寒暑皆安之而不敢惡,況卓爾獨化於玄冥之境,必安得不任之哉?真者不假於物,自然不可違,豈真#1君命而已。故證以涸魚之喻,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夫非譽皆生於不足,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為一,必安知堯、桀之所在邪?
呂註:夫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異,故其好之者,美與善也,而美善出於此;不好之者,惡與不善,而惡與不善亦出於此。則好與不好一也。一,猶水之湛然者;其不一,猶水之波流,亦水而已。知此,則非獨止而後止也。然有一,有不一者,其一與天為徒,退藏於密也;不一與人為徒,吉凶與民同息也。莫之致而致者,命;莫之為而為者,天。死生之相為夜旦,出於命與天,則人之有所不得與,此物之情也。吾何為哀樂於其問哉?以天為吾之所自生,身猶愛之,況生之所自生!其為父也,卓矣,獨不愛之乎?苟惟知其卓者而愛之,則生無足听明矣。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苟知其真者而聽之,則死無足距明矣。性命之源涸,處乎人偽之陸,而徇濡以化義之濕沬,不若相忘於道術之江湖,而不知死生聚散也。益悅生惡死者,情;無死無生者,道。譽堯非桀亦情而已,知兩忘非譽而化其道,則所以忘死生者,未始不同也。
林註:此言刑、禮、知、德皆真也,故復明好與不好,冥為一致。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則一與不一復為一矣。天人齊等,無有高下,豈復有一與不一之相勝哉?死生之理,命也。陰陽之常,天也。真人任其自然,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與?然猶有息慮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卓者,天地之祖;真者,萬物之母。物自天生,以天為父,樂從而不敢違,況天之祖乎?以君為勝乎己猶以身死難,況萬物之母乎?涸魚濡沬,不若相忘於江湖,以喻大道之世,物各逍遙,雞犬相聞,民不往來。及至後世,道散朴離,趺提為七,整躉為義,父子兄弟懷情相欺,始思所以治之,譽堯非桀,紛爭無已,不若相忘於自然也。
陳詳道註..一者無進於天下,卓然獨立,塊然獨處,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寧,侯王得之以為天下正。是以古之得道者,始於致一,中於抱一,終於反一。此真人所以無適而非一也。萬物本一而不一者,物之私意;冥夫一者,則知物之私意亦一而已。故入而一則與天為徒;出而不一則與人為徒。與天為徒而不失人,與人為徒而不廢天,則一與不一復為一矣。夜者旦之藏,死者生之始,觀夜旦之不足係,則死生豈足卹哉?故真人無情於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