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他也,
〔疏〕夫至道深玄,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自不他。是以不進默於君親,豈得告於子弟。所以然者,無他由也。故記孔老二君聖以明玄中之玄也。
中無主而不止,
〔注〕心中無受道之質,則雖聞道而過去也。
〔疏〕若使中心無受道之主,假令聞於聖說,亦不能止住於胸懷,故知無他也。
外無正而不行。
〔注〕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己者也;故未嘗通也。
〔疏〕中既受道之心,故外亦無能正於己者,故不可行也。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
〔注〕由中出者,聖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疏〕由,從也#18從內出者,聖人垂進顯教也。良由物能感聖,故聖人不應,若使外物不能稟受,聖人亦終不出教。
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注〕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者也。雖性可#19學成,然要當內有其質,若無主於中,則無以藏聖道也。
〔疏〕隱,藏也。由外入者,習學而成性也。由其外稟聖教,冥在心中,若使素無受入之心,則無藏於聖道。
名#20公器也,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疏〕名,嗚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種:一是命物,二是毀譽。今之所言,是毀譽名也。
不可多取。
〔注〕矯飾過實,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亂也。
〔疏〕夫令譽善名,天下共用,叉其多取,則矯飾過實而爭競斯起也。
仁義,先王之蓮廬也,
〔注〕猶傳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觀而多責。
〔注〕夫七義者,人之性也。人性有變,古今不同也。故遊寄而過去則冥,若無滯而係於一方則見。見則偽生,偽生而責多矣。
〔疏〕蓬廬,逆於傳合也。觀,見也,亦久也。夫還廬舍客,不可久停;仁義禮智,用訖宜廢。客停久,疵釁生;聖迸留,過責起。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
〔注〕隨時而變,無常迸也。
以遊逍遙之墟,
〔疏〕古之真人,和光降逃,逗機而行博愛,應物而用人群,何異乎假借塗路,寄託宿止,暫時遊寓,蓋非真實。而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怛逍遙乎自得之場,彷徨乎無為之境。
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注〕苟,且也。簡,略也。貸,施與也。知止知足,食於苟簡之田;不損己物,立於不貸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聖人養生之地。
逍遙,無為也;
〔注〕有為則非仁義。
苟簡,易養也;
〔注〕全從其簡,故易養也。
〔疏〕只為逍遙累盡,故能無為恬淡。苟簡,苟且簡素,自足而已,故易養也。
不貸,無出也。
〔注〕不貸者,不損己以為物也。
〔疏〕不損我以益彼,故無所出。此三句覆釋前義也。
古者謂是釆真之遊。
〔注〕遊而任之,斯#21真采也。釆真則色不偽矣。
〔疏〕古者聖人行苟簡等法,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偽,逍遙任適而隨化遨#22遊也。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注〕天下未有玖所非自累者,而各沒命於所是。所是而以沒其命者,非立乎不貸之圃也。
〔疏〕夫是富非責,責於貨賄者,豈能讓人財祿。是顯非隱,滯於榮位者,何能與人名譽。親愛權勢,矜夸於物者,何能與人之柄。柄,權也。唯厭穢風塵,羶躁榮利者,故能棄之若遺。
操之則慄,舍之則悲,
〔注〕舍之悲者,操之不能不慄也。
〔疏〕操執權柄,恐失所以戰慄;拾去威力,喪去所以憂悲。
而一無所鑒,以闖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注〕言其知進而不知止,則#23性命喪矣,所以為戮。
〔疏〕是富好權之人,心靈愚暗,唯滯名利,一無鑒識,豈能聞見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如是之人,雖復楚戮未加,而情性以困,故是自然刑戮之民。
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
〔疏〕夫怨敵必殺#24,恩惠須償,分內自取,分外與他,臣子諫上,君父教下,應青春以生長,順素秋以殺罰,此八者治正之器,不得不用之也。
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關矣。
〔注〕守故不變,則失正矣。
〔疏〕循,順也。湮,塞也。唯當順於大理,隨於變化,達於物情而無滯塞者,故能用八事治之。正事合於正理,故日正者正也。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天門,心也。
孔子見老聰而語仁義。老聰曰:夫播糠咪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嘈#25膚,則通夕不寐矣。
〔注〕外物如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
〔疏〕仲尼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