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之華也。而愚之始者,夫禮以靜亂,因亂救之,貴在協和,歸乎淳樸。而世之行禮者,不務由衷之性,唯務形外之飾,敬愛不足,幣帛有餘,非達觀所存,誠為愚者之首。故云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疏: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前上德之君也。道德無為,謂之厚實,禮義有為,謂之薄華。言聖人先道德之化,故云處厚處實,後禮義之教,故云不居華薄。
故去彼取此。
疏:彼謂禮義也,此謂道德也,聖人去禮義之浮華,取道德之厚實,故云去彼取此。確論聖人百慮同歸,二際俱泯,豈有彼此,而去取耶?設教引凡論之爾。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前章明上德下禮,淳漓不同,故舉丈夫去取之行,示物向方。此章明物得道用而成,履道則存,矜之則喪。故叙侯王謙卑之德,以為誠首。
昔之得一者,
疏:昔,往古也。一者,沖和之氣也,稱為一者,以其與物合同,古今不二,是謂之一。故《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蓋明道氣在陰與陰合一,在陽與陽合一爾。言昔得者,將明原始要終,抑末歸本。故引昔得以證今得文,得一之數,略於下。
天得一以清,
疏:氣象之大者,莫大乎乾元,故先標之為得一之首。純陽之氣由得一,故能穹窿廣覆,資始萬物爾。
地得一以寧,
疏:形質之大者,莫大乎坤儀,純陰之質,由得一故,故能磐磚厚載,資生萬物爾。
神得一以靈,
疏:神者,妙萬物以為言,由得一故,故能通變無方,不可形詰爾。
谷得一以盈
疏:水注川為溪,注溪為谷,言谷得一,故能泉源流潤,盈滿不竭爾。
萬物得一以生,
疏:物者,通該動植有識無情,總謂之物,得沖氣故,故能生成運動而不歇滅。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疏:侯王,人主也,侯者五等之爵,王者萬乘之主,言侯王得一,故能永有天下,無思不服,而為天下正平也。本或作貞字者,貞即正也。
其致之。
疏:此總釋前義而生後文。致,得也,言天之清澄,地之寧靜,神之靈變,谷之盈滿,物之生成,侯王之正平者,何以致其然耶?皆得道之妙用爾。此明得道之為益。下文明失道之為損爾。
天無以清將恐裂,
疏:無以者,致誠之辭也。以,用也。夫矜存者喪,執得者失,言天得道用以致清浮,若不守道沖和,而但矜用其清,將恐至於破裂不成象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
疏:言地得道用,而致寧靜,當須忘其寧靜,若矜用其寧,將恐至於發泄不成形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
疏:言神得道用,而能靈變無方,當須忘其精靈,若矜用其靈,將恐至於歇絕,不能妙用也。
谷無以盈將恐竭,
疏:言谷得道用,而能虛受,當須盈滿,若矜用盈滿,將恐至於枯竭,不能流潤也。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疏:言萬物得道用,而能生成,當須忘其生,若矜而有之,將恐至於死滅,不為生靈也。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疏:蹶,顛僕也。侯王得道之用,而能為天下之主,當須忘其尊崇,謙以自牧,若矜其尊貴,將恐至於顛僕,不能正定天下也。注云聖教垂代本為生靈。雖遠舉天地之清寧,而會歸侯王守雌用道也。書云天生萬物,唯人為靈,元后作人父母,是知聖教所屬在乎一人,雖始誡天地,使忘清寧之功,終誡侯王,無矜化育之德。用謙之道,具如下文。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疏:貴高斥侯王,賤下謂黎庶,言侯王因黎庶而得貴,是知賤下為貴高之本基也。書曰人唯邦本,本固則邦寧,人君務謙聚人,可謂固邦之本。注云令樂其愷悌三化者,詩云愷悌君子,人之父母。愷,,樂也。悌,易也。言君子有樂易之德,愛養於人,故百姓思之,如子之於母也。若為德反是,則人離散矣。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疏:是以,結前義也。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者,左氏春秋云,孤與二三臣悼心失國是也。稱寡人者,即先君以寡人為賢之例是也。又按,禮無父稱孤,無夫曰寡,穀,善也,不穀,猶不善也。凡此三名,人之所鄙,而侯王以為稱首者,蓋謙以自牧,不矜其尊也。此其以賤為本邪者,言若此豈非以賤為本。非乎者,假問之辭,答云實是以賤為本爾。
故致數輿無輿。
疏:故者,仍上之辭也。前明侯王因賤得貴,貴無定相,其理難明,故借數輿以比之。極輿之數,竟無輿名,乃是輪轅假合,為輿之名。本以喻侯王,數,侯王之貴,竟無貴名,乃是餞下,假借為侯王之貴本。輪轅為輿本,當存本則有輿,亡本則無輿。賤為貴本,當存本則有位,亡本則無位。言此者欲戒侯王愛養下人,不棄惸獨爾。
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疏:夫玉貴而石賤,如玉者自貴也,如石者自謙一也。侯王既以錢為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