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夫唯德量難識,故強為容狀以明之,謂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閑豫也。善士於代閑法,如涉冬川,眾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閑豫也。
猶若畏四鄰,
猶豫,疑難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閑豫,及觀行事,甚疑難,如今代人懼鄰戒。
儼若客,渙若冰將釋。
雖則儼然若客,無所造為,而不凝滯於物,渙然若春冰之釋散也。
敦兮其若樸,
雖渙然冰釋,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質樸無所分別。
曠兮其若谷,
其德量曠然寬廣,無所含容,若彼空谷。
渾兮其若濁。
和光混迹,若濁而清。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誰也。誰能於彼渾濁,以靜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安靜於此清以久,更求勝法,運動修行,令清靜之性,不滯於法,而徐動出也。生猶動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當須無所執滯,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滿之人,故能以新證之,行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滯著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虛極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稟虛極妙本,及形有受納,則妙本離散。今欲令虛極妙本必致於身,當須絕棄塵境染滯,守此雌靜篤厚,則虛極之道自致於身也。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靜則能致虛極乎?但觀萬物動作云為,及其歸復,常在於靜,故知爾。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又云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靜者,為物華葉芸芸,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動作也。言夫物云云動作者,及其歸復皆在根本爾。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華葉云云者,生性歸根則靜止矣。人能歸根至靜,可謂復所稟之性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靜復命,可謂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窮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則心境虛靜,如彼空谷,無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應物,應物無心,既無私邪,故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無私者,則為物所歸往。
王乃天,
群物樂推,如天之覆,則與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歿身不殆。
同天行道,則終歿其身,長無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為之迹,故人無德而稱焉。
其次,親之譽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功高故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猶其貴言。
親之譽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而親譽之。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知有之之謂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澆淳散樸,大道不行,曰仁與義,小成遂作。濡沬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為,然則聖人救代之心未嘗異,而夷險之迹不得一爾。
智慧出,有大偽。
用智慧者,將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則有大偽矣。并竊符璽,可不信然?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婦兄弟,六親也。疏戚無倫,不和也。各親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太平之時,上下交足,何異名乎?昏亂之日,見危致命,有忠臣矣。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聖人言教之迹,則化無為。棄凡夫智詐之用,則人淳樸。淳樸則巧偽不作,無為則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無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兼愛之仁,棄裁非之義,則人復於大孝慈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絕巧則人不争,棄利則人自足。足則不為盜賊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此三者但令絕棄,未示修行,故以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屬者,謂下文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