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真素,抱淳樸,少私邪,寡貪欲。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一竟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卷之二
  道經下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絕有為俗學,則淳樸不散。少私寡欲,故無憂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唯則恭應,阿則慢應,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幾何?而恭應則善,慢應則惡,以喻俗學。絕之則無憂,不絕則生患,只在心識回照,豈復相去遠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與惡也。善士所畏者,俗學與有為也。皆當絕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絕俗學,則眾生正性荒廢,其未有央止之時。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眾人俗學有為,熙熙逐境,如臨享太牢,春臺望登,動生貪欲。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我獨怕然安靜,於其情欲,略無形兆,如彼嬰兒,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至人無心,運動隨物,無所取與,若行者之無所歸。乘乘,運動貌。
  眾人皆有餘,
  眾人耽嗜塵務,矜夸巧智,自為有餘,以示光大。
  而我獨若遺。
  常若不足,有所遺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我豈愚人之心,遺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純純,故若遺爾。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獨若昏。
  自韜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獨悶悶。
  唯寬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絕於俗學,似無所止著。
  眾人皆有以,
  眾人於代間,皆有所以,逐境俗學之意。
  我獨頑似鄙。
  頑者無分別,鄙者陋不足,而心實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爾。
  我獨異於人,
  人有情欲,我無愛染。人與道反,我與道同。
  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者,貴如嬰兒無營欲爾。上文云如嬰兄之未孩,下經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如此所以獨異於人。先無求、於兩字,今所加也。且聖人說經,本無避諱,今代為教,則有嫌疑。暢理故義不可移,臨文則句須穩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幾。又司馬遷云:老子說五千餘言,則明理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從,順也。設問甚有德之人,容狀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虛極之道是順。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從之道,不有不無,冲用難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無也。恍,有也。兆見曰象。自無而降有,其中兆見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為物也。自有而歸無,還復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無,杳冥不測,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無假雜,物感必應,應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萬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應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閱眾甫。
  閱,度閱也。甫,本始也。言至道應用,度閱眾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萬物皆稟道,妙用生成故爾。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
  曲已以應務則全。
  枉則直,
  枉己以申人則直。
  窪則盈,
  執謙德則常盈。
  弊則新,
  守弊薄則日新。
  少則得,
  抱一不離則無失。
  多則惑。
  有為多門則惑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抱守淳一,故可以為天下法式。
  不自見故明,
  人能不自見其德,常曲己以應務,則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為是,而枉己以申人,則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則其功歸己矣。
  不自矜故長。
  人能長守弊薄,不自矜衒,則人樂推其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物争,誰與争者,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有曲全之言,豈虛妄哉?實能曲者,則必全理而歸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詮道,不可都忘。悟道則言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