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應用匠成,則至大也,故無敢以道為臣者。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侯王若能守道精一,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則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灑甘露。夫甘露既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稱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玫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既,盡也。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將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如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制勝人者,適可謂有力。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強爾。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強力,不失其所恒,則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壽。
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人勝人,又招殃咎,知足強力,動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無繫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矣。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言萬物恃賴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愛養群材而不為主宰。於物無欲,則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愛養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非小非大,所以難名。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帝王執持大道,以理天下,則天下萬物歸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樂,音樂也。餌,飲食也。言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之留止。如帝王執道以致平泰,亦為萬物所歸往矣。又解云: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少留,非久長也。是以蘧廬不可以久處,仁義顜之而多責。故人君體道清淨,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云用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人君以道德清淨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無味,不似俗中言教,有親譽畏侮等也。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以道鎮净,初無言教,故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淳風大行,萬物殷阜,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既,盡也。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經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權。權,反經而合義者也。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譎。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信矣。故老君前章云執大象,斯謂之實。此章繼以歙張,是謂之權。欲量眾生根性,故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將欲歙斂眾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歙斂矣。強弱等
義,略與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則明著,故云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利器,權道也。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云:魚若失淵,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譎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恃#1以生,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淳樸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言人既從君上之化,已無為清淨,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將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道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迹,將恐尋迹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