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6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宋-赵佶-第21页

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小人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排,《易》曰荷校滅耳,凶。
  無狹其所居,
  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圍,而曲士不可以語以道者,狹其所居故也。擴而充之,則充滿天地,包裹六極,無自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
  無厭其所生。
  生者,氣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造,而厭其所生者,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夜氣不足以存彼,保合太和,而無中道夭者,無厭其所生故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見,以矜其能。有自愛之仁,而不自貴以臨物。若是者,處物不傷物,物莫之能傷也。方且樂天而無憂,何威怒之足畏乎?聖人之所去取,抑可見矣。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於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適足殺其軀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以謂無所取材。勇於不敢,則知所以持後。持後者處先之道也。列子曰道,天下有常勝之曰柔。
  此兩者,或利或害。
  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所宜。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畸於人者,俾於天。人之所利,天之所惡。人孰從而知之?
  是以聖人猶難之。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雖聖人不敢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萬物之出,與之出而不辭,萬物之歸,與之歸而不逢。是謂不爭。消息滿虛,物之與俱,而萬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謂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天何言哉?變以雷風,示以福禍,無毫屋之差,有影響之應。
  不召而自來。
  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召之矣。萬物之紛錯,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之?健行不息,任一氣之自運而已o
  坦然而善謀。
  然行常易以知險。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密而有間,人所為也,天則雖疏而無間。積善積惡,殃慶各以其類至,所以為不失。且爭而後勝,言而後應者,人也。天則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召之則至。難於知天者,人也。天則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惟聖人為能體此,故不就利,不違害,常利而無害,所以與天合德,異夫勇於敢者。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民有常心,其生可樂。苟無常心,何死之畏?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次焉,是謂以死懼之,民將抵冒而終不化。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豈執而殺之,孰敢?
  天下樂其生而重犯法矣,然後奇言者有誅,異行者有禁。苟卿所謂犯治之罪,固重也。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殺者殺,代大匠斲,是上與下同德,倒道而言,迕道而說,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為是故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代斲且不免於傷,況代殺乎?此古之人所以貴夫無為也。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
  賦重則田萊多荒,民不足於食。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
  政煩則奸偽滋起,民失其樸。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矜生大厚,則欲利甚勤,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無以生為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棄事而遺生故也。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形全精復,與天為一,所以賢於貴生。貴生則異於輕死,遺生則賢於貴生。推所以善吾生者,而施之於民,則薄稅斂,簡刑罰,家給人足,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帝王之極功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陽以發生為德,陰以肅殺為事。方其肅殺,則沖和喪矣。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木強則共,
  拱把之桐梓,人皆知養之,強則伐而共之矣。
  故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老氏之道術有在於是。《莊子》曰,以濡弱謙下為表。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道無益損,物有盈虛,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