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聖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則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道以中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餘。下者舉之,不至於不足。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滿招損,謙得益,時乃天道。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心排下而進上,膚榮獨而畏高明。
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不虐榮獨,而罄者與之。不畏高明,而饒者損之,非有道者不能。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耶。
不恃其為,故無自伐之心。不居其功,故無自滿之志。人皆飾智,己獨若愚,人皆求勝,己獨曲全,惟不欲見賢也,故常無損,得天之道。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謂水幾于道,以其無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則徇人而失己,烏能勝物?惟無以易之,故萬變而常一,物無得而勝之者。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川澤納污,山藪藏疾,國君含垢,體道之虛,而所受彌廣,則為物之歸,而所制彌遠。經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正言若反。
言豈一端而已,反於物而合淤道,是謂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故無餘怨。愛人者,害人之本也。偃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聖人循大變而無所湮,受而嘉之,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契有左右,以別取予,執左契者,予之而已。
故有德司契,
以德分人,謂之聖。
無德司徹。
樂通物,非聖人也,無德者,不自得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怨之心焉,玆,徹也,秪所以為蔽,《莊子》曰:喪己於物者,謂之蔽蒙之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善則與之,何親之有?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廣土衆民,則事不勝應,智不勝察,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後世之亂,自此始矣。老氏當周之末,厭周之亂,原道之意,寓之于書,方且易文勝之敝俗,而躋之淳厚之域,故以小國寡民為言,蓋至德之世,自容成氏至于神農,十有二君,號稱至治者,以此而已。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一而不黨,無衆至之累。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其生可樂,其死可葬,故民不輕死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遠徙之謂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同乎無知,其德不離。無絕險之迹,故雖有舟輿,無所乘之。無攻戰之患,故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紀要而已,不假書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耕而食,織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華故美,不擾故安,存生故樂。
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居相比也,聲相聞也,而不相與往來,當是時也,無欲無求,莫之為而常自然,此之謂至德。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
信言不美,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關百聖而不慚,歷萬世而無弊。
美言不信。
貌言華也,從事華辭,以支為旨,故不足於信。
善者不辯,
辭尚體要,言而當法。
辯者不善。
多駢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知者不博,
知道之微旨,反要而已。
博者不知。
聞見之多,不如其約也。《莊子》曰: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
聖人無積。
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莊子曰:聖道運而無所積。孔子曰:丘是以曰祖。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天之道,利而不害。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物實利之,未始有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應而不藏,其靜若鑑,和而不唱,其應若響,雖為也,而為出于無為。體天而已,何爭之有?玆德也,而同乎道,故德經終焉。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