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不及,唯迎之無前,隨之無後,獨立其中,而安其所也。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
前已釋也。
中心其恬,不累其德,
非譽不能垢,寵辱不能驚
狗吠不驚,自信其情,誠無非分。
自明無非,故不驚懼。
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知道知命,何憂何懼?
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貴於形也,
言古帝王歸骸於野,不封不樹,示民有終;祀神明堂,不諂不濫,示民知嚴也。
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
依神形全,縱欲神逝,自非明達,莫能保之。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
道德備身,貧賤無恥,心志不虧,名利不惑。故能謙之樂矣,靜而澹然也。
以數集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諭人不憂壽之將盡,而憂天下之不治,是猶泣數滴之淚,欲增洪河之流,無益之謂也。唯忘治人而治其身,可與言乎道。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
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
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二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
言己情以達人情,得人意以通己意。
既闇且聾,人道不通,故有闇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心亦有之塞也,
目不睹太山,耳不聞雷霆,此形骸之闇聾。有鑒疑鹿馬,智昏菽麥,此人之闇聾也。即事不辯,況大道哉?
莫知所通,此闇聾之類也。夫道之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也亦戚矣,饗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為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為師也亦明矣。
生以道為親,無形而形焉,其為親也大矣。穀與氣為君,非壽而壽焉,其為惠也厚矣。智以學為師,非師而師焉,其明至矣。
人皆以無用害有用,
勤無用之事,傷有涯之情。
故知不博而日不足,
君子常以所知未遠,渴日不足以自勉勵也。
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
移博奕之功,而專道德,可致深妙矣。
問與不問,猶闇聾之比於人也。
不聞不問,是謂闇聾之人也。
老子曰:人之情,必服於德,不服於力,
可以德制,不可以力争也。
德在與不在來。
德施於人,不望來報。
是以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人,欲尊於人者,先尊人,欲勝人者先自勝,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
尊人者非尊其人,而取尊,先人者非先其人而取先,是氣順於道,德歸諸己,故推而不厭,戴而不重也。
老子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
才藏不稱譏危,必至損益相隨,禍福斯驗者也。
眾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聖人知病之為利,利之為病。
眾人知利為利,不知以利為病。聖人知利是病,以不病為利也。
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掘藏之家,後必有殃。夫大利者反為害,天之道也。
木之再成者必傷其根,家藏寶貨者必殃其身。謂非意而得者,先利後害,天之道也。
老子曰:小人從事日苟得,君子日苟義。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所求者同,所極者異。
小人從事,以苟得為利,利從而害之。君子直道,不以利為期而名歸之。故受利同而遇害異也。
故動有益則損隨之。言無常是,得無常宜者,小人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察於一事,通於一能,中人也。
所見不周,拘於一域。
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聖人也。
默姦去哀,任賢使能,此聖人也。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
世治即以義保身,世亂即以身死義。故君子有益於人,雖殺身不恨。故視死若歸,猶生之年也。
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
依道而行,動不乖正。
故生受於天也,命遭於時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遇時也,不遇天也,得之不喜,失之不怨也。
君子能為善,不必得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