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嘗歎曰:唐有四凶,誅四凶者舜。虞有三苗,征三苗者禹。夏之湯征自葛,商之西伯戡黎,凡古之得天下者,揖遜征伐,鮮不先有其勢,天乎;人乎,勢使之然乎。武王在位六年,壽九十三歲。後一百二十一年,昭王南巡不返。又一百七年,夷王下堂見諸侯。又五十三年,厲王奔彘,周、召二伯行政一十四年,號共和。厲王死于彘。二伯立太子靜為宣王。仲山甫、尹吉甫、方叔通周、召為五伯,輔宣王,大修文武之功。又五十七年,幽王為申侯所殺,而平王東遷于洛邑,號曰東周。錫晉文侯、秦襄公命。又六十四年,桓王以蔡、衛、陳之師伐鄭,鄭為左右拒,射王中肩。又四十年,惠王錫齊桓公命為伯。又三十年,襄王廢狄后,狄師攻周,王出奔鄭。鄭居王于氾,叔帶代立。明年,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于周,而誅叔帶。使王子虎賜晉文公土地而稱伯。至此,齊、晉、秦、楚、宋五伯日益強盛而王室寖衰。又三十一年,楚王伐陸渾,觀兵于周,遣使問鼎,而侮之之風至此甚矣。又五十五年,靈王庚戌,孔子生。又七十八年,孝王崩,孝與考諸本互差太子午嗣位,是謂威烈王。河南惠公封其少子鞏稱東周君,一云孝王復號西周,封其弟桓公于河南,七年東周立,周分為二又五十八年,顯王甲寅,趙、韓分周為二。七年辛酉東周傑立又三十一年,乙酉,孟軻為魏卿。又二十九年,赧王甲寅,東、西二周君相攻。又五十一年,赧王乙巳,會齊、韓、趙、魏兵攻秦,不利,西奔秦,盡獻其邑,還周而卒。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而西周滅又六年,東周惠君會諸侯攻秦,不利,沒于秦,盡入其地。
右三王,通一千九百六十九年。而桓、文伯於一千五百餘年之後。以三代考之,則湯、武已由伯而王,是不待桓、文出而後伯也。況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亦已見於二代。襄王後去昆吾、大彭、豕韋,入秦宋楚為周五伯也。前六會六萬四千八百年,除開物前及盤古,通四會四萬三千二百年。初天皇氏出,人極始立,由初天皇至大禹七年,通二會凡二萬一千六百年之間。少昊而下稱帝者五,通十有一世又三分世之二,則是稱皇者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年,稱帝者纔及三百五十年,何帝運之促而皇運之長耶,非也。神農已稱炎帝,其後帝臨魁八世,俱以帝稱。軒轅亦稱帝。考此則是後三皇而下,稱皇稱帝,互見疊出,已參錯于一千九百三十三年之中矣。三王自夏丁巳始,几一千四百五十四年,至平王東遷,政由方伯,然則五伯之興,孽于昭王,漸于夷王,形于平王,成于釐、惠之世,而周拱虛器矣。迹此而論,豈非皇有可親,帝有可譽,王有可畏,伯有可侮乎。按皇帝王伯者四,而禹即位之八年,當一元中分之時,上而曰皇曰帝,下曰王曰伯。以後六會言之,開物前四會有半王伯中分而王二會有奇,凡二萬四百三十五年。三王纔及一千九百六十九年。而伯已參錯於其間,其伯豈其伯哉。蓋有王之皇、王之帝、王之王、王之伯者存焉。而又有王之皇之皇、王之皇之帝、王之王之伯者存,如春行、夏令、秋行、冬令四時之氣,有時而遷,不可以一法言也。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愚前之所謂理氣象數之四端者,有是理則有是氣,有是氣則有是象,有是象則有是數矣。一元十二會,配一歲十二月。一會三十運,配一月三十日。一運十二世,配一日十二時。一世三十年,配一時三十分。是故一世三十年,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時。一運十二世,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日。一會三十運,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月。一元十二會,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其略也,姑述一二,非曰能之,願學焉。抑謂邵子之為書,其言道德功力,以明皇帝王伯,其義則吾竊取之矣。若夫觀物之為言,卦氣音律之為占,自有《皇極經世書》在。
玄經原旨發揮卷上竟
玄經原旨發揮卷下
教門後學當塗杜道堅註
降生章七
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按《紀》《傳》老子大道之祖,氣,象帝之先,天也。故曰:先天而生,生而無形。後天而存,存而無體。惟無形體,故無定名。惟無定名,故隱顯莫測。殆亦混沌氏之謂乎。其在天也,曰虛皇天尊無極大道君、天皇曜魄寶高上老子天皇大帝九天上皇洞真帝一君、太清天尊太上玄元老君、金闕後聖君、九老仙都君、太上丈人靜老天君、真元教主金闕帝君。其降世也,則曰通玄天師、盤古先生、有古大先生、玄中大法師、鬱華子、廣壽子、大成子、廣成子、隨應子、赤精子、錄圖子、務成子、尹壽子、真行子。錫則子老子所謂為萬象主,為帝者師,應號不一者乎。至曰玄元皇帝、大道玄元皇帝、太上混元天皇大帝、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乃歷代冊封之號也。所謂隱於太無,形於太初,遊於太虛,生天生地,神鬼神帝,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者,其老君之謂乎。愚老子徒也,庸得引而申之。
老子按《本紀》,李姓,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亳苦縣瀨亦作厲鄉曲仁里尹氏女感日精而孕,降生於商武丁二十四年庚辰二月十有五日。商以丑正為歲首,二月建寅,即今正月上元節也。生而能言,指李為姓,因其皓首,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