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君、張輔漢,晉之許旌陽、葛仙公輩,是皆功滿道備,初則遷於名山,次則遷於十洲三島,至若遷崑崙而為上界仙官者,不但可與老子為徒,是可與天為徒也。
按《淮南子》曰:禹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上有禾木,其脩五尋,珠樹、玉樹、環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玗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旁有九井,井玉橫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崑崙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原題章十
《道德經》乃關令尹喜紀老聖之。老聖之言,紀無始有始開天立極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風,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見之五千餘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幾千百代,歷歷可推。言聖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無名古史也。可以龜鑑萬世,可以綱維人極,可以優入聖域。老聖摭古史以著《道德》。孔聖摭魯史以作《春秋》,一也。然不以史名而名《道德》者,是系三五而為之題,蓋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三墳》既軼,《五典》不完,尚幸世有此經,古道不墜。原老聖之意,諄諄以皇道帝德,為當世告者正。以王伯雜出,功力相尚,慮其所終,而民莫措,故欲挽破碎於渾全,回溴漓於淳樸,縱不能使是民為九皇之民,獨不得少窺唐虞雍熙之化乎。嗚呼,聖人天也。天此心,聖人此心。天此道,聖人此道。天不自為而命之聖人,天可無為也。聖人不自為而命之賢人,聖人可無為也。賢人不可不為。聖人無為乎上,賢人有為乎下,君臣之道濟矣。故曰:為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者,君臣有分職所在也。民有恒心,業所在也。太古玄風,天下一道,羲皇盛世,四海一德,此無為之為,猶其大有為於天下者也。言則無為有為,旨則人心天理,一皆財成贊化之道,若夫稱聖人而不名者,非太古無名氏之君,則羲、軒、堯、舜之君歟。尊古聖人,所以尊時君世主,壽斯道所以壽斯世也。
章句章十一
道德章句者,河上公所著也。漢文帝尚清靜,命朝臣講習《老子》,時未有章句者出,辭玄文邃,多所不解。聞陝河之上有老人明《老子》,枉駕問焉。授帝素書《老子》一編,甄別其旨,析為八十一章,章著二字,以訓一章之義,曰體道,曰養身,曰安民之類是也。自章句著而注者出焉。然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言清虛無為者有之,言吐納導引者有之,言性命禍福、兵刑權術者有之。紛紛說鈴,家自為法,曾不知道德本旨,內聖外王之為要,由是不能相發,而返以相戾,惜哉。蓋自關子、文子親見猶龍,而其所自著書,頗已睽其師之旨。列、莊二賢,先後不數代其言,清虛玄遠,則又過其師之說,殆近天而不人,況孫、吳假之為兵法,申、韓詭之為刑名,是又人而不天矣,宜乎。千載之下,未有攸證。若夫蓋公、曹參,清靜寧壹,以開漢室隆平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也。抑觀河上公著分章之題,其義虛玄,實同經旨。而題之之義,注者未有所述,故稽治道者闕焉。此《原旨》所由作也。今不書章題,而書經曰者,尊經也。若其義則演諸原旨中,遂併章題為一篇以舉云。
體道 養身 安民 無源 虛用
成象 韜光 易性 運夷 能為
無用 檢欲 厭恥 贊玄 顯德
歸根 淳風 俗薄 還淳 異俗
虛心 益謙 虛無 苦恩 象元
重德 巧用 反樸 無為 儉武
偃武 聖德 辯德 任成 仁德
微明 為政 論德 法本 去用
同異 道化 徧用 立戒 洪德
儉欲 鑒遠 忘知 任德 貴生
養德 歸元 益證 修觀 玄符
玄德 淳風 順化 守道 居位
謙德 為道 恩始 守微 淳德
後己 三寶 配天 玄用 知難
知病 愛己 任為 制惑 貪損
戒強 天道 任信 任契 獨立
顯質
纂玄章十二
纂玄者,五千言之樞要也。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蓋謂我之所言皆有所宗,本見諸古聖人之立言。行事甚易知易行,何天下之莫能知莫能行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同出而異名,既見而問禮矣。又退而竊比焉。善述而信古,必有見於當日。今《原旨》之作,既已章著其義,乃復句別其綱,以纂玄言覽者,或因類以證句,因句以證章,因章以證義,庶乎玄聖立言之旨,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