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謂之復者,辭之序爾。歸未至也。復則至矣。根未至也。命則至矣。復之所入深矣。
復命曰常。
王元澤曰:出生則入有,入有則系數,然則密移之變,頃刻不停,惟復 命則湛然常寂,物莫能遷。
從道受生之謂命,復命則反其所自生,與道為一,則亘古今而常存。
知常曰明。
舒王曰:常者乃無始已來不變之稱也。知其常則謂之明也。
自道之外皆非常也。道雖真常,無形無名,非有自知之明,鮮有不為物蔽者矣。
不知常,妄作凶,
御註:聖人知道之常,故作則契理每與吉會。不知常者,隨物轉徙,觸途自患,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
孫登曰:不能歸根守靜,則夭命失常,是其凶也。
夫眾不知道之真常,以妄為常,故歡樂用生,動而失之,壽命竭矣。所謂妄作凶也。
知常容,
蘇子由曰:方迷於妄,則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敵,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則雖仇讎猶將哀而憐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河上公曰:無所不包容,則公正無私,眾邪莫當。
《禮記》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
公乃王,
舒王曰:背私則為公,盡制則為王。公者,德也。王者,業也。以德則隱而內,以業則顯而外。公與王合,內外之道也。
成玄英曰:王,往也。公則物皆歸往。
王乃天,
王元澤曰:王者,人道之至極。極人之道,乃通於天。
天乃道,
御註: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一而大在上而無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盡人則同乎天,體天則同乎道。
道乃久,
盧裕曰:久,長久也。謂量等太虛,無來無去,心冥至極,不生不滅,冥混自然,不可分別,既與此理契會義說為久。
沒身不殆。
《新說》曰:天之所法者,道也。故曰天乃道。道則無古無今,故曰道乃久。夫道至於久而可以沒身不殆,其孰能政於此哉。
此章以歸根復命為義,故首言虛靜,終之以道乃久者,道以虛靜為先,若拾此而入道,譬若捨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王元澤曰:三皇之世,無為而治,使民各遂而不知其然,豈得而親譽乎。
馬巨濟曰:知有君而不知有其君,此三皇之世。莊子所謂有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已為馬,一以已為牛。
太上者,謂太古無名號之君也。太者,極大之名。上者,至高之稱。無為之治,至大至高,後世無以尚之,故曰太上也。下知有之者,知有君而不臣事也。
其次,親之,譽之。
馬巨濟曰:惠愛,仁也,故親。賞罰,義也,故譽。然親之固已疏,譽之固已毀矣,何者未能出於非人故也。此二帝之世。莊子曰:有虞氏不及泰氏。
堯仁如天,就之者如曰。舜至鄧墟,來之者十萬家,親之也。康衢譽堯,謳歌與舜,譽之也。
其次,畏之,侮之。
纂微曰:仁義失則刑法立,而民畏之。
馬巨濟曰:此三王之世。莊子曰: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好智而百姓竭,於是椎鑿央焉。智慧極,大偽生,巧役其下,愚侮其上,而刑罰不足以威懲,此五霸之世。孟子曰:五霸假之也。
王元澤曰:失德無政,則民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御註: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則當不知以為信。其次畏之,侮之,則知詐。頡滑機變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唐明皇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猶其貴言。
唐明皇曰:親之譽之,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而親譽之。
馬巨濟曰:言不足貴而猶貴之,故曰猶蓋太上,不言而化。自玆以降,帝有典謨,王有誓誥也。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御註: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使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業,而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然謂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謂太上之治。
唐明皇曰: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謂我自如然也。上力何與焉。
此章言三五殊化,下民風靡,道降為德,德衰用刑,刑不能制,必至於欺侮。此信不足於上,而民有不信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御註: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仁以立人,義以立我,而去道也遠矣。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謂七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老子之小仁義,其所見者小也。莊子所謂蔽蒙之民。
大道者,即太古無為之道也。仁義不顯,猶日中盛明,眾星失光也。廢,猶隱也。三皇之後,人心不淳厚,大道隱而不見,七義立而道衰,魚失江湖之游,則濡沬之恩斯重。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