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託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辟滿腹,為伐命散神也。
劉仲平曰:無狹其所居,德之地也。無厭其所生,德之本也。德之地盡性也。德之本至命也。故聖人不以人滅天,不以故滅命。
王元澤曰:民性本自廣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復樸,乃蹙其居之廣而使狹,厭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狹其居,故民不淳而偽。唯厭其生,故民不厚而薄。彼聖人不然,使民逍遙乎天下之廣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則其有干威者乎。莊子曰:狶韋氏之圃,黃帝之囿,堯舜之官,湯武之室,此明世。世下衰漸狹其居也。彼聖人豈有優劣乎。而居乃漸狹者,所遭之時則然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河上公曰: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垢濁,恬惔無欲,則精神居之而不厭也。
顧歡曰:人不厭生,生不厭人,人不棄道,道不棄人。故曰:生與人相保,人與道相得。
《西昇經》曰:神常愛人,人不愛神,若人不厭其精神,則精神居之而不去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河上公曰:自知己之得失,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而藏之於內,自愛其身以保精氣,不自貴高,榮名於世。
呂吉甫曰:聖人自知以常而不自見以外,其身知常而外其身,乃所以不狹其所居也。自愛以音而不自貴以遺,其生嗇而遺生,乃所以不厭其所生也。
劉進喜曰:保養真性,不輕染欲自愛也。謙卑靜退,先物後己,不自貴也。
明以自知而不自見以矜能,則其性廣而物不能蔽,所謂無狹其所居也。仁以自愛而不自貴以賤物,則其生全而物莫能傷,所謂無厭其所生也。夫然則豈至於干天之威乎。
故去彼取此。
顧歡曰:去彼見貴則威罰外消,取此知愛則生道內足。
此章言上失其大道之化,民亡其性命之真。故雖有可畏之威而弗畏也。唯無狹其居以盡性,無厭其生以至命,豈有干威者乎。是以去彼見貴,取此知愛,亦使民廣其居而不狹,保其生而不厭也。聖人去取,灼可見矣。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
顧歡曰:不懼曰勇,必果曰敢。謂見威不懼,必果無回,強粱使氣殺身之術。
成玄英曰:勇謂猛進也。敢謂果央也。殺謂死滅也。言進必果次,貪於世事則死滅也。
羅什曰:心定所行,果而望得,真去邪來,遂獲其罪,故言殺。
勇於不敢則活。
羅什曰:行柔弱唯善是與,則獲其利,言活活長生也。若進心虛淡,不敢貪染,則長生。
顧歡曰:謂獨立不懼,不敢有為,守柔盡順,活身之道。
舒王曰:莊子曰: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勇於敢以不必必之,故多兵而殺,勇於不敢以必不必,故無兵而活。
呂吉甫曰:用其剛強而必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則死之徒是也。故曰:勇於敢則殺。政其柔弱而無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則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河上公曰:兩者謂敢與不敢也。活身為利,殺身為害。
王弼曰: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呂吉甫曰:勇於敢者,人以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御註:畸於人者侔於天,人之所利,天之所惡,孰從而知之。
是以聖人猶難之。
御註: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雖聖人不敢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御註:萬物之出,與之出而不辭,萬物之歸,與之歸而不逢,是謂不爭。消息滿虛,物之與俱,而萬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謂不爭而善勝。
唐明皇曰: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
不言而善應,
王元澤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福善禍淫,酬酢萬變,無一不生。
劉仁會曰:寂寞無聲,故曰不言。有感則報,故言善應。
不召而自來,
御註: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召之矣。萬物之紛錯,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之。健行不息,任一氣之自運而已。
繟然而善謀。
蔡子晃曰:雖坦蕩平夷,善能謀圖,善惡毫分不差。
王元澤曰:常易故坦然,知險故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御註:密而有間,人所為也。天則雖疏而無間。積善積惡殃慶各以其類,至所以為不失,且爭而後勝,言而後應者人也。天則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召之則至,難於知天者人也。天則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惟聖人為能體此,故不就利,不違害,常利而無害,所以與天合德,異夫勇於敢者。
曹道沖曰:物不能逃者,天網也。恢大疏略,物無漏者。
包羅上下六合,萬物不能逃其內者,天網也。恢恢,甚大。雖則疏略,賞善禍淫,毫分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