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河上公曰:以其上二事觀之,則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
唐明皇曰: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亡身失性也。
呂吉甫曰:道之為物,無形而不爭,則天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強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致於柔弱,其可得乎。
是以兵強則不勝,
御註: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王真曰:夏商之裔,以百萬之師,而傾四海。始皇之末,以一統之業,而喪九州。項羽忽霸而遽亡。王莽既篡而旋滅,符堅狼狽於淮上,隋煬分崩於楚宮。此數家兵皆多至數兆,少猶數億,無不自恃其成,以取其敗,此皆兵強則不勝之驗也。
兵恃其強則必驕矜。驕矜者,敗亡之道也。秦皇至強,不二世而亡。項氏暴強,不旋踵而滅。
木強則共。
御註:拱把之桐梓,人皆知養之。強則伐而共之矣。
林木茂而斧斤至,木強則伐而共之。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御註:柔之勝剛,弱之勝強,老氏之道術有在於是,莊子以濡弱謙下為表。
仰觀乎天,天積氣而在上,地積形而在下。遠取諸物,木條柔而在上,幹堅強而在下。以此推之,則堅強居下,柔弱處上,可知矣。
是篇泛論人物皆以柔弱者生,堅強者死,欲全生道者,可不鑒玆。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御註:天之道以中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餘。下者舉之,不至於不足。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四時運行,各得其叔。
嚴遵曰:夫工人之為弓也,無殺無生,無噏無張,制以規矩,督以準繩。絃高急者,寬而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上下相權,平正為主,調和為常,故弓可抨而矢可行。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
天地之道。
張君相曰: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下不高,中前期也。為行之道,亦務中平,太高則眾所不容,傷下則非議所聚,抑高舉下,合理源也。
唐明皇曰: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御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御註:人心排下而進上,虐獨而畏高明。
王元澤曰:人道任情,故不均。
河上公曰:人道與天道反也。世俗之人,損貧益富,奪弱與強。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御註:不虐獨而罄者與之,不畏高明而饒者損之,非有道者不能。
河上公曰: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王元澤曰:有道者,與天合道。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
羅什曰:得此虛通而無思無慮,豈有心智而欲貴己之賢能。不恃其為,無自伐之心。不居其功,無自滿之志。恃為處功則見賢,見賢則是以有餘自奉招損之道也。
此章言天之道以中為至,故抑高舉下,損有餘補不足。聖人法天,不恃為處功以示其賢,故受益而無損。非知天者,不能與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呂吉甫曰:天下之物,唯水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於水者也。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強者無以先之也。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是其無以易之也。
水隨物萬變而不易己者,以其柔弱故也。人能體此,雖應萬殊之變,而吾心常一,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河上公曰:舌柔齒剛,齒先舌亡。水能滅火,陰能消陽,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恥謙卑好強梁。
是以聖人言。
謂下文也。
受國之垢,是謂杜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王元澤曰:聖人所以能柔弱者,體水以為德也。受國不祥,其納汙守辱之義乎。
引萬方之罪歸己,是受國之垢濁也。故為一國之君主,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也。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王元澤曰:反於小知之近情,而合於大道之至正。
蘇子由曰: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此章言柔弱勝剛強。故先舉水以為喻,後引聖人言以信之。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呂吉甫曰: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