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君子為之。
窪則盈,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窪下,以成其廣。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則新,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則得,
《通玄經》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謂事少者,秉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事少者約所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少足以治。
多則惑。
《通玄經》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謂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措廢置,曲得其宜。能多者,無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不知失,故無道以理之法,雖多足以亂。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古者君通於一則萬事畢,古能知一則天下無一不知,後世不能知一則天下無一則知。
抱一為天下式。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執一無為,君執一則治,無一則亂。一也者,無適之道也,萬物之本也,故君失一,其亂甚於無君也。君必執一而後能群治,然而戰戰慄慄,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約,所治甚廣。
不自見,故明;
《通玄經□自然篇》曰: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經》曰: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經》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通玄經》曰: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無為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南華經》曰: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通玄經》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為也,所以無為也。智者不以得為事,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無為一矣。
誠全而歸之。
《南華經》曰: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諸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譬猶飄風驟雨不可長久。是以古之聖人執柔弱,不敢飄風暴雨,故能長久。象天無怒,從道為善,天下長久也。
希言自然。
《通玄經》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隨天地之自然而能聖理。
飄風不終朝,
《通玄經》曰:江海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
驟雨不終日。
《沖虛經》曰:夫江海大溢也,不過三日。飄風驟雨不終朝日,中不須突。
孰謂此者?天地。
《通玄經》曰:飄風驟雨,行強梁之氣。
天地尚不能久,
《通玄經》曰:飄風暴雨不終日,尚不能久而滅,而況於人乎?
而況於人乎?
《沖虛經》曰:不妄喜怒,賞罰不阿。《南華經》曰:古者聖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故從事於道,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法天為善,弗為凶怒而成其德,故能長久。
道者同於道,
《南華經》曰: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德者同於德,
《南華經》曰: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
失者同於失。
《洞靈經》曰:當責眾人之惡者,視己善乎哉?《通玄經》曰:喜怒節則怨不犯也,怒出於不怒,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經》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近,近之則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物而不藏,勝物而不傷。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經》曰: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積石成山,積水成河,積德成王。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沖虛經》曰:然喜怒豈妄發哉,喜之復也必怒,怒之復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無逆順也。
信不足,
《洞靈經》曰: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
有不信。
《洞靈經》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此章《南華經》言:大道以多跂亡羊,學者以多方喪道,故此楊朱墨翟師曠離朱,工倕曾史,巧辯聲色,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綵,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屬其仁義,雖通如曾史,屬其五聲,雖通如師曠,屬其五色,雖通如離朱;屬其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聰明於道善於德也。吾所謂善者,善道無為而已矣。且夫失性有五聲色真味,取捨此五事者,皆生民喪命之大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聲色,自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