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義雖異,亦戒勸之旨也。又《想爾注》云:故致數譽,俗人貪名譽也;無譽,不欲俗人無有不名譽者也。此析句分理,亦申戒勸之人,惟當恭己下心,愛人恤物,以從玄元之教也。
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注:琭琭,玉貌。硌硌,石貌。以賤為本。
疏:夫玉貴而石賤。如玉者,自貴也。如石者,自謙也。侯王既以賤為本,不欲琭琭如玉,而自尊貴,當硌硌如石,以守謙卑也。
義曰:夫玉與石者,所以明貴賤也。車與輿者,所以諭總眾也。此兩句重結侯王以賤為本之義。夫上德之君,託神太虛,隱貌玄冥,動反柔弱,靜歸和平,戴規履矩,鏡視太清,而不以名稱自尊,亢極自大也。下世德衰,君有九重之尊,萬乘之貴,四海之富,六合之殷。崇高擬天地,光明配日月,出令象寒暑,震威象雷霆,不以萬物為心,不以羣生為念,繁奢自處,尊極自居,雖有孤、寡、不穀之言,而不達其意。洎秦始皇虎噬天下,鯨吞諸侯,並滅海內,總為一統,而鄙斥孤、寡、不穀之名,自稱曰朕。朕、余、吾、我也,以此為號,失其謙光之旨,而彰尊大之名矣。自此人君矜尚浮譽,比堯舜以稱榮。輕陋賤名,將瓦石而同棄。斯則輾敗亡之轍,踐凋落之塗,可不痛也。太上格言殷勤垂戒者,欲使冥心於玉石之間,不多不少,不貴不賤,以一為紀綱,以道為楨榦,德制天下而不為有。理身之士,其志若此,則處貴而無樂,處賤而無憂,高而不殆,卑而愈泰。得不勉而修之乎?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一竟
#1汎能懷思君德:檢《左傳》,『汎』作『況』,於義為長。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二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疏:前章明天地得一,以戒矜執之弊。此章明權實兩行,將申反經之美,不矜則全。夫貴本合義則方可與權,欲令深悟道元,所以再明沖用。○義曰:夫沖用之道妙本之元,包括有無,貫穿天地,天地得之以寧以永,萬物得之以生以成。理國之君當法道化以無為,不可徇名稱而矜執必矣。故戒之以賤下為基,忘元喪本,故示之以權變為用,權變以反本,合沖用於玄功矣。此章之大旨也。
反者道之動。
注: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之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云反者道之動。
疏:反以反俗為義,動是變動之名,謂權道也。言眾生矜執其生,而失於道。故聖人變動設權,令物反俗順道爾。
義曰:夫物順道則生,失道則死。其故何哉?道本無事無為,人尚有為有事。道本無情無欲,人尚有欲有情。故俗與道反,而去生從死也。經云動之死地,以其生生之厚。又云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所謂求生之厚者,就欲羨利,徇俗趨名,役性勞神,圖功慕賞,本為養身之具,不知求非其分,反喪其生。吴子云:天地之生禽鳥也,猶衣之以毛羽,供之以蟲粒,況於人乎?衣食者,雖養身之所切,亦可委心任運,豈在躁求乎?不能體道全生,委心順命者,是謂執其生而失於道矣。若能祛躁求之妄,安順命之懷,體彼恬愉,生可全矣。理國者任物之性,順天之時,息苛暴以惠人,輕賦傜而育物,無拓土開疆之欲,自戢五兵,無崇臺峻宇之奢,自清庶務,躋生靈於壽域。斯可謂反俗順道乎。
疏:注云反經合義者,經,常也。義,宜也。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有以無為用。初則乖反常情,而後順合於道,故謂此之為運動也。
義曰:經者,常法也,垂訓而不移。義者,通理也,因宜而適用。世以高貴為重,卑賤為輕,咸慕高而弃卑,捨輕而從重。經文垂教,言高因下而顯,貴假賤而明,故以賤下為高貴之基。孤寡為侯王之稱,使其貴不忘賤,受福於無窮,高不忘卑,保身於不殆。斯為道之動,用使反常俗之情,各復自然之道也。
疏: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道反常而難曉,故舉當隸之喻,言其華反而後合,以喻權道,先逆而後順也。
義曰:《論語□子罕篇》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此言人適於學,或得異端,未能之於道,或能之於道,未能有所立,未必能權。權者,量其輕重也。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此逸詩也。棠棣,栘也,其花先反而後合。賦此詩,意蓋喻權道,先逆思後至於大順也。思其人而不得見者,其室遠也,以言思權而不得見者,其道遠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言思者當其反,是不思所以為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言權可思知,惟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知也。故謂權道者,為國之利器,用須得其人,得其人則反俗而合道,非其人則反而為亂矣。
弱者道之用。
注: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之所實處,實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
疏:此明實道也。人皆賤弱而貴強,是知強梁雄躁者,是俗之用也。道以和柔而勝剛,是知柔弱雌靜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
義曰:道先柔弱,俗貴強梁。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