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次解
經名:道德真經次解。唐無名氏著。上、下兩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原經無章次,整理者補。
道德真經次解序
述:夫事有萬端,義歸一揆。鼎分三教,理出百家。皆體古而存今,盡遣邪而歸正。莫不明標輪貫,互說端倪,欲使是者是而非者非,白者白而黑者黑。其那淳風雖散,天道猶同。眾聖肩隨,羣賢角立。孔子有言不順之誚,丘明有事不輒之稱。轉治轉繁,益整益亂。所以《禮》尚大順,《易》貴隨時。天既無言,人從何欲。洎乎造化之內,品物之中,雖任自然,各循本性。匹夫所能,聖人其有不識,匹夫所為,聖人其有不解,況復玄元妙旨,大道精微?豈可輕言,妄稱得理。先者經過遂州,見龍興觀石碑上鐫道德二經,細而覽之,與今本又別。字多差錯,全無注解,亦無篇題。事既異同,義皆向背。舊云為而不恃,此云為而恃。舊云不尚賢,此云不上賢。舊云不敢為,此云不敢不為。舊云跂者不立,此云喘者不久。舊云田甚蕪,此云田甚苗。舊云多言,此云多聞。舊云無私,此云無尸。舊云不釋,此云不汋。舊云不克,此云不充。舊云小鮮,此云小腥。略叙一十條,不可徧舉。其於義類,自有區分。後學前賢,各懷所見。睹斯遺闕,寧無補云。不度荒虛,隨文解釋,分為二卷,名曰次解。不繼他人之作,自成一家之文。孰是孰非,世多鑒裁。聊示同好,希毋忽焉。謹序。
道德真經次解
經名:道德真經次解。唐無名氏著。上、下兩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原經無章次,整理者補。
道德真經次解卷上
道經
此本與舊本雖不同,自有義理。細而議論,別有旨趣。將來君子,勿妄移改商較也。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一字分為三等,上道字屬無為無名之大道,中道字是有形可名之道,下道字謂常行應用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亦分為三等,上名字是未有名之名,中名字是可呼之名,下名字謂常行應用之名。
無名,天地始;初也有名,萬物母。
當天地未分時,為無名之始。及其清濁既分,清為天,濁為地,天覆地載,萬物盡在其間,如母之養子。母猶大道也。
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萬物之在世也,聖人觀其要妙,本從道生,復從道滅。繳猶盡也,妙猶生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有欲無欲,同出於道。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既有同,可謂玄矣。其中皆有妙用,為之又玄。世間萬物,並屬於此妙門而出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萬物從妙門出後,故有五色眩目,五音聆耳,五味爽口,為美矣。殊不知五色盲目,五音聾耳,五味爛腸,斯為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世人善解施設,上至軍國,下及黔黎,皆能巧立機權,日生萬變,成功立事,應用無窮矣。殊不知機權先起於心,應變全勞於己,功未成而身已殂,事未立而名已喪,為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去聲先後相隨。
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有難必有易,有長必有短,有高必有下,有音必有聲,有先必有後。相生相成,形勢傾奪,唱和隨逐,世之六者,苟不相捨。下文云聖人以無為為治,故免於斯。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興也而不為始,先也為而侍,侍憑於道。成功不處。夫唯不處,是以不去。
聖人以無為而治天下,不煩言教,萬物自然。萬物興而不與爭先,所行倚恃於道,成功立事,不處其中。若夫不處,其功不去。
三章
不上賢,使人不争;
不居賢能之上,故人不與争位。
不貴難得之貨,使人不盜;
不積聚難得之寶貨,故人無可盜竊。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情欲不起,心神不亂。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心適道,實腹修德,弱志順物,強骨安身。
常使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不為也。
常使世人盡知,無為無欲,知後不敢不為,聖人之治世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若以無為治世,天下無不治也。
四章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淵似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似常存。
道性冲虛,用之又不盈滿,根本深邃,與萬物同宗。聖人稟之,天下莫及也。所以挫銳如愚,解忿守純,和光共位,同塵渾俗,故得湛然常存於世。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聖人與大道差肩,故不為人子。大道在天地前生,聖人亦在天地前生,故稱象帝之先。象帝,天地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蒭狗;
蒭草狗畜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蒭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