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而道則無言,前章云萬物作而不辭是也。功成謂冬藏之時#2,宰物之功既成,而道不居其功也。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此申言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春生之時,道普徧萬物,如以衣衣之,以被被之,所謂元亨播羣品,元亨誠之通,而道不自為之主。常無欲謂其無心也。此一本之散為萬殊,迺道之分而至小者,其可名之於小矣乎?蓋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辭,不為主,常無欲之道矣。○衣去聲。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此申言功成而不居。冬藏之時,萬物反本復命,會歸于一,所謂利貞固靈根,利貞誠之復,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此萬殊之合為一本,迺道之總而至大者,其可名之於大矣乎?蓋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居功,不知主之道矣。或疑不知主之下脫常無名三字,可名於小矣、可名於大矣二句,蓋設為疑問之辭而不質言也,句末雖無乎字而有乎字之意,如前章能無離乎?能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無為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一本無六乎字,而解者必以有乎字之意釋之,此其例也。又如《大雅詩》曰:有周豈不顯乎?帝命豈不時乎?而詩文但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亦其類也。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言天地之道,結語乃言聖人,蓋聖人與天地一也。歲功成,而萬物歸,道之至大也,而天地不居其功,萬物不知所主,是天地之道雖大,而不自以為大。聖人亦若此矣,是以能成其大也,亦以其道大而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焉爾。
右第二十九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執謂體之而不違。大象喻道也,下篇云: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往,歸往也。不害謂利。言體道之聖人為天下之人所歸往,民既歸往,而聖人以不利利之。蓋利之以利,則有利亦有害。利之以不利,則常利而不害,則民得以常安,常平,常泰也。政和註曰:安則無危,平則無詖,泰者通治。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既,盡也,言外物之可利者皆不能久,惟道之利人,以不利為利,故能久也。樂者,歌吹舞蹈之聲容。餌者,飲食之味,饗燕之禮。設樂設餌以悅樂賓客,然客既過去,則其聲容與味亦止而無復有可為,暫焉之悅樂而不能以終日也。道則非如餌之可飲食,非如樂之有聲容可視聽也,然用之則能常安,常平,常泰而無可盡之時,非如樂餌暫焉悅樂而已,故曰用之不可既。
右第三十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歙,闔也。張,開也。老子謂反者道之動,又謂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故其所為大槩欲與人之所見相反,而使人不可測知,故借此八者相及之四事設譬,而歸宿在下文柔勝剛、弱勝強六字,亦猶前章言善救人善救物,而章首先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為譬也。孫吴申韓之徒,用其權術陷人於死,而人不知,論者以為皆原於老氏之意,固其立言之不能無弊,有以啟之而遂謂天下誰敢受老氏之與者哉,則因其言而并疑其心,亦過矣。註者又欲諱護而為遁辭,蓋胥失之。視不可見曰微,微明者,微其明也,謂匿其可見者而使之不可見,猶前章言襲明也,人但見其張之、強之、興之、與之,而不知其欲歙之、弱之、廢之、奪之也,故曰微明。○歙音翕。
柔勝剛,弱勝強。
彼剛而我欲以剛勝之,彼強而我欲以強勝之,不亦難乎?我以柔弱自處,則剛強者不我忌也,而終於能勝之,何哉?蓋與之相反,而使之不可測知故也。蘇氏曰:天下之剛強方相傾軋,而吾獨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斃,此所以勝也。然聖人豈有意為此以待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爾。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脫於淵,見其易制而為人所取。國之利器以示人,人見其為利且將效之,或求過之,而我之利者不足以為利矣。不脫於淵,不以示人,則不可測知,所謂微明也。
右第三十一章 此章主意在第二節柔勝剛弱勝強六字。其第一節謂欲與人相反也,第三節謂欲使人不可測知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之無為,久而不變,非特暫焉而已,故曰常無為。雖一無所為,而於所當為之事,無一不為也。若無為而事有廢缺,則亦何取其無為也哉?此之無為,蓋性焉安焉者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雖無心於化物,而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欲謂有心為之。作猶起也。言未能純乎無為之道者,方將待物之化而遽有心於欲其化,欲之之心一起,則非無為之道矣。吾欲作者之自吾也。鎮謂壓定使之不起。無名之樸謂此無為之道也。欲作之時,必將以此無名之樸鎮壓,其有心之欲以道自治也。既以此無名之樸鎮其欲,則其欲亦將不欲矣,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