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身後之,退却其身而不前進。此聖人謙讓盛德,非有心於上人先人為之,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重,難也。害,患也。聖人能下之後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為難,處人之前,人不以為患。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樂於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蓋以其卑抑退遜,不爭處上處前,故天 下之人莫能與之爭上爭先者,而聖人得位得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揚雄云: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
右第五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1。
不肖,無所肖似,疑若一無所能。道大似不肖,猶達巷黨人言孔子大而無一善之成名也。蓋惟大而不可名,故無可稱而似不肖。董氏曰:有所肖似,則同於一物,何足以為大。
夫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持,守而不失。慈,柔弱哀閔而不剛強。儉,寡小節約而不侈肆。不敢先,謙讓退却而不銳進。持此三寶,故雖大而似不肖也。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慈者似怯而不勇,迺所以為勇;儉者似狹而不廣,迺所以能廣;器有形之物,長為之上也,不敢先者,居人後而不為長,然自後者人先之,迺所以首出庶物之上而為器之長也。舍而不用慈儉退後之寶,而剛強以為勇,侈肆以為廣,銳進以求為先,則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者,生之道,七之德,為三寶之首,此下專言慈之一寶,而二寶在其中矣。慈者,人人親之如父母,豈有子而敵其父母,攻其父母者哉?故以慈而戰守,則人不忍敵攻,是能勝能固也。縱有來敵來攻之寇,人助其父母者多,亦必能勝能固,或人力不逮,天亦將救助之,不令其敗且潰。天所以救助之者,以其能慈而衛護之也。曹操苻堅吞噬無厭,不慈之甚,吴晋雖非能如聖人之慈,其禦寇也不得已而應之,比之曹苻,則此善於彼亦近於慈者。赤壁風火勢順而北船燬,青岡風鶴聲聞而氏眾奔,吴晋雖弱,挫曹苻百萬之兵,是亦天救之也。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申言慈之寶。四句四善字,三句言用兵,一句言用人也。古者車戰為士,甲士三人在車上,左執弓,右持矛,中御車掌旗鼓,皆歌其強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將戰,必激發其眾,欲其奮怒,然後能與敵爭雄而取勝。慈者之用兵則不以此為善也,士不欲其強武,戰不欲其奮怒,勝敵不待與之對陣較力,兵刃不施,彼將自屈。吾之智能雖在人上,歉然若不智,己雖有能,退然若不能。自處於其下,用他人之智為智,用他人之能為能,不武不怒不與為敵而自勝者,以不爭爭德,如天之不爭而勝也。為之下者,不恃智能而用人之力成己之事,如天之無為而成,故曰配天。惟上古聖神之至極者能如此,故曰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
又申言慈之寶。不敢字言用兵,用兵有言者,用兵者嘗有是言。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為客,不得已而應敵也。進寸,難進也。退尺,易退也。仍,就也。不為首兵但為應兵,雖為應兵亦不欲戰,不敢近進,寧於遠退。進戰者,整其行陣而行,攘臂以執兵而前進以仍敵#2。不行則雖有行如無行,不攘則雖有臂如無臂,不執則雖有兵如無兵,不仍之則雖有敵在前如無敵也。○無行音杭。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行三軍臨事而懼,不敢輕敵也。輕敵則輕戰,以至殺人而喪吾慈寶矣,禍莫大焉。雖未進戰,然一有輕敵之心,則已有殺人喪寶之漸,故曰幾喪吾寶。抗,舉也。哀者,慈心之見。蘇氏曰: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閔殺傷之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勝矣。蓋慈者之勝不慈,非戰而敗之,不戰而屈之即勝也。
右第五十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教人柔弱謙下而已,其言甚易知,其事甚易行也。世降俗末,天下之人莫能知其言之可貴,莫能行柔弱謙下之事者。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宗貴於族而統一族,君貴於國而主一國。柔弱謙下可以為眾言之統,如族之有宗;可以為諸事之主,如國之有君。老子嘆時人愚而無知,是以不知我言之可貴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既已嘆之又若幸之,非幸之也,深嘆之爾。謂知我言之可貴者少,此我之言所以為貴。若使人人能知我之言,則我與眾同,不足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