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初九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蓋得其心也。處上而人不重,則戴之也懼;處前而人不害,則利之者眾。若是則無思不服,故不厭也。聖人隨時趨變以道,豈計利哉,亦德之謙而已矣。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楊雄曰: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故天下樂推戴而無厭數之心,此天道不爭之德也。
右六十六章 河上名復己,此章明善下不爭之德。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音扶。若有所肖似,則亦同於一物,何足以為大?西塘鄭俠曰:道大而物小,人之營營· 而卒乎小者,累於物也。元者善之長而至於大之謂也,至而不知其為大,則同乎道而與世俗不相似,故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仁者必有勇也。
儉,故能廣;
守約而施博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長,上聲。後其身而身先,故卒為有物之長。乾之出庶物,亦必曰:見莘龍無首,吉。是三寶皆與世俗不肖似,乃所以為大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捨其本而徇其末,則易以窮,故剛彊夸大好進者,皆死之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夫慈者,生道之所以流行,乃弁之用也,故為三寶之首。稱以慈御物,物亦愛之如慕父母,雖為之效死不辭,是以戰則勝,守則固,故曰仁者無敵於天下也。苟或人有所不及,天亦將以慈而救衛之,蓋出乎爾反乎爾,而天道好還,常與善人故也。文簡曰:去郃而岐周以興,是其救也。
右六十七章 河上名三寶。此章明道體至大而用以慈。
善為士者不武,
不尚力也。
善戰者不怒,
不得已而戰,非出於人欲之私。
善勝敵者不爭,
惟無爭之之心,故能勝彼之爭,貪先動者必敗。
善用人者為之下。
德之謙下,則人樂與吾為用,蓋心誠而願服其勞也。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惟其不爭而為下,則去智與故,循天之理,乃與天同德。溫公曰:德與天合,自生民以來無以加也。
右六十八章 河上名配天。此章標四善以表合天之德。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行,上如字,下戶剛切。文定曰:造事曰主,應敵曰客,進者有意於爭,退者無意於爭,惟無意於爭,則雖用兵,與不用均也,故難進而易退。雖在軍旅之間,如無行陣之可行,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而亦安有用兵之咎哉。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幾,平聲。喪,去聲,失也。抗,舉也。文定曰:既以慈為寶,故輕敵則輕戰,輕戰則殺人,是喪其所慈矣。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則有哀愍殺傷之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右六十九章 河上名玄用。此章假用兵以明道,而貴在於守慈也。或云若以人身言之,則邪念多於敵國,利欲勝於鋒銛,蓋亦寡欲以至於無欲,以全其所寶乎?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性本固有,人所同然,指此示人,宜若無難知難行之事。然天理渾然,苟差之一毫,則謬以千里,以其非計度之所能明,故用意者過之,忘懷者不及,所以莫能知。以其非步驟之所能至,故邀近功者好捷徑,力不足者廢半塗,所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道之詮,事者道之述,不言之教,事於無事,乃其宗與君乎?此沉言滯逵者之所以莫能知莫能行也。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文定曰:古之聖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溫公曰:道大,故知之者鮮。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御註曰:聖人藏于天而不自衒驚。清源子曰:被褐則和光同塵,懷玉則抱道蘊德。文簡曰:褐者,日用之不可無,舉世之所共也。玉者,至貴之貨,我所獨有也。知我者希,固足以見吾道之上矣。而聖人不以自異也,故其聖而不可知之妙,亦何嘗不顯諸日用共由之間,蓋以期乎人之皆能也。此孔子所謂吾無隱乎爾者也。
右七十章河 上名知難。此章明道至易知易行,而忽之則至難。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
惟其真知,則與道為一,故不滯於知,此德之上也。若夫不到真知之地,而自己謂之知,則叉以文滅質,以博溺心,欲彊知之,乃德之病也。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惟知其病之為病,是以不落於病也。聖人則生而知之,本自不病,不待病其病,然後至不病之地。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