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319-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集解-金-赵秉文-第1页

道德真經集解
  經名:道德真經集解。金趙秉文集解。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齊影印清成豐四年錢培名刊小萬卷樓叢書本(簡稱小萬本)。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一
  趙學士集解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不可道,仁不可以為義,禮不可以為智。可道則不可常#1,不可道則能常。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可道不常而道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方圓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嚴遵君平曰:有名非道也,無名非道也;有為非道也,無為非道也。無名而無所不名,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播而為萬物,萬物道而名不勝用,所以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眾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粗而不神矣;流於其妙而不知其徼,精而不通矣。司馬君實曰:名天地之始曰無,名萬物之母曰有。王秀曰:有無同體,始母之言亦筌蹄也。王弼以為有欲以觀其徼,苟為有欲矣,則將況溺轉徙於□□物,又何徼之能觀乎。末有天地,孰得而名之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然後萬物生焉,故有名萬物之母。莊子云:老氏建以常無有,不立一物,玆謂常無;不廢一物#2,玆謂常有。常無在理,其上不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常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徼。弃有則著空,徇末則忘本,是以大智並觀焉。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太平光師曰:有對則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玄則極矣,然猶有知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眾妙之門所從出也。光曰:忘玄之玄,則曰玄玄。趙秉文曰:此章明重玄之極致,非但可道非道,不可道亦非道。莊子云:語默皆不足以盡道,非但道常無名,有名無名亦不足以盡道。無名者,道之似也。常無者,佛氏所謂真空也;常有者,佛氏所謂妙有也。有無皆不足以盡道,故又寄之重玄。政和曰:玄者天之色,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玄之又玄,所謂色色者也。玄妙之理,萬物俱有。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處,人之所以靈,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於玄,故曰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天下以形名而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之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於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則後矣。苟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肇曰:有無相生,其猶高必有下,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於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無之表者以袪之。光曰:此六對者,物之所以不齊,唯喪偶者能同之。政和曰:道無異相,熟為美否;性本一致,熟為善否。有美也,惡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有善也,不善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太易未判,萬象同體,兩儀既生,物物為對。此六對者,群變所交,百慮所生,殊塗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者;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者。夫是以出於長短之度,離於先後之數,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呂惠卿曰:聖人終日為而未嘗為,終日言而未嘗言。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萬物為我作,而我無所辭。我生之為之而未嘗有,未嘗恃。至於功成,亦未嘗以自居也。此則無為不言之教,其為美且善也,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居於貧賤,無貧賤之憂;居於富貴,無富貴之累,此所謂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從而去哉,此則居之至也。政和曰:萬物並作,隨感而應,無所辭也。自形自化,自生自色,孰有之哉?趙曰:有對待無為,有真無為;有對待無言,有真無言。有為無為,有言無言,對待也,與有無高下何異。若夫真無為、無言,喪偶絕待者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尚賢,則民恥於不若而至於争;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