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復常業也。
科曰:眾有疑惑,我不勸成;眾有評論,我所審察;眾有擅造,我從眾宜;眾有行遊,我不矯俗。自恒卑退,尊敬前人。
科曰:為師主大德存眾之法,寬弘以立節容物,慈愛以約眾,行事以眾勤,朝修以肅敬,上乃平不異心,下無怨色,斯為大德者矣。
科曰:為人自己有善行,當與在下共之,勿自取歸己。
科曰:學道者,不發他人過,不揚己之能,不拒人之諫,不見己之怨也。
同學緣第二
《太真科》曰:籙生同門、同志,更相切磋,共宣妙化。小生與大生,言傳小生,不得謾語。若僕,可得兄弟齊心一意,明詳科法,為人行事,唯精唯嚴,執憲秉儀,不可息替。自求吉福,為他祈禱,無有二心,專篤懃行,化惡為善。違科,五刑論也。
科曰:同學法眾,縱復才德實勝前人,名年在後,猶應敬讓。若前人推之,因讓勿飾;若彼加我,我誓不報;儻來崇我,我誓不敢。當時不獲已,事勢所須,或宜師我,我又三讓,後雖在位,心猶敬前,邇無敬儀比常例。又相知者,道念志同,號之為友,此心友也。雖同學道,志操非堅,此泛交也。其面交瞻其顏色,欲結交迹而無交心,其例甚眾,大略有五:一者門戶由來相似,二者仕宦階級相關,三者位卑而有勢,四者馱賤而有財,五者年色相類。皆為俗交。學道心交,擇人採志同者,貴不黷棄於下賤,賤不諸求於高貴,忘年忘勢,唯志道同。違者,七刑論也。
科曰:前雖結交,後名宦有別,或為師長,或為師友,或為臣下,皆解交,執當時之禮。若上命不解,皆須謙下為交。在上,不得呼下解;在下,不呼上結義,上命之也。
造壇緣第三
《二十四生圖》曰:元始天尊延賓清堂,黃金為壇,白銀薦地。《本際經》云:大梵國王請經得力,乃國中造大精舍,建大寶壇。又云:絕和國王好樂造壇,一月三壇,周而復始。又云:林先生為壇,有女恃於美色,笑調先生,後為醜陋。又云:爾時,地下踴出七寶靈壇,高地一百餘丈,上下九級,周帀八面,級有九洽,各有金格玉磬八十一枚,晝夜六時自然而鳴,八十一者同聲而發。又云:靜玄弟子請問天尊,因何壇治從國踴出。天尊答曰:初高上帝王說《本相真經》時,有空王造斯壇治,淪隱不見。今說《本相》,壇治聞而踴出。《五符序》云:帝譽乃祭天帝於北阿之壇也。
碑闕第四
《本相經》云:范則子順子得道,但見太清玉碑闕上有二白鶴,碑石書云:往以共學道經,宗三十六部,由心不專,志難會契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三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四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飲酒緣
經云:斷酒節行,調和氣性。《太平經》云:真人問曰:天下作酒以相飲,市道元據。凡人飲酒,洽醉狂詠便作,或即鬪死,或則相傷賊害,或緣此奸淫,或緣茲高墮,被酒之害,不可勝記。念四海之內有幾何市,一日之間消五穀數億萬斗斛,復緣此致害連及縣官,或使子孫呼嗟,上感動皇天,禍亂陰陽,使四時五行之氣乖反。如何故作狂藥,以相飲食,可斷之以否?神人曰:善哉。飲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從,或不可從,但使有德之君教勑言:從今以往,敢有無故飲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一斛,杖三百。以此為數,廣令天下,使賢人君子知法畏辱,必不敢為。其中愚人有犯,即罰。作酒之家,亦同飲者。真人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靈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國有禁,小小無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藥酒可通。
《千真科》曰:出家之人,不得飲酒,或託天寒,詐稱腹痛,飲後色變,或
鬪亂尊卑,或應供赴齋,或施行章醮,或遊道路,或應對公私。非唯自失禮儀,抑亦穢辱道眾,是滅道法,無生弘讚。然應人就請,本以清潔為先;出公入私,皆用端嚴為首。有如此例,皆犯律論。《靈寶經》云:生而飲酒者、死則連汲溟波水灌沃四瀆中,或曰道法之中,聽許飲酒。《靈寶經》云:置酒浮雲觀,高飲玉清臺,此何頓隔?答曰:何見之謬。《太清經》云:化金玉為三十六水,以金為水則為金漿,赤玉為水則為瓊漿,白玉為水則為玉漿,或云玉液。《定志經》云:五者不醉,常思淨行,何有許法五嶽圖序云。
斷穀服藥緣
丹蠟神方斷穀,可千歲不食,自肥不瘦,能力作負重。方:真丹一斤、芒硝半兩、茯苓一斤,皆擣合之,以白蠟二斤中合煎之,九上九下可丸,便盡丸之,如梧桐子。服十丸,解一月不食也。
老君守中赤丸法;用白蜜一斤、真丹一斤、一方三兩、白蠟一斤,先細切蠟,以銅器煮酒令沸,乃投於蠟,安酒中。蠟消,下器著玲水中,蠟凝復下。如此三上三下,蠟凝出之,棄酒,乃獨以蠟著銅器中火上使沸,九沸九下,後下之內白蜜;復上火一沸,下之內真丹,攪令相得,欲凝,便急丸之如彈丸。欲斷穀,服之。初服,一日服一丸,二日服二丸,三日服三丸。復從一丸始,凡九日,服十八丸為一劑,便守中。四十年不飢,顏色氣力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