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諦尊之焉,勿以告示不信之人。若有疑毀者,考及滅門矣。
太上老君告天師曰,我昔無數劫時,以修此經章句,歌頌其義,禮翫策勤,政得今日無上道果。當知此經理趣深遠,玄中之玄。此舉利益訖,下勸尊祕。今以告子尊之焉,至考及滅門矣。今以大經宣告於子,子宜諦受,重道慇懃,勿復輕傳。他疑毀之者,考及滅門。
上來至此勸立善功訖,自此已下是前來大段第四文,次勸修經法,亦有長行、偈頌。就長行文中,又分為二:前舉善惡二緣以示,令識人生受命,下次舉經戒以勸修行。初文又二:先物生死之惡,次明報應之事,就前文中分為四:第一明世俗無知,第二明欣惡是等,第三明不得遂心,第四總結勸捨,今先明世俗無知。
老君告道陵曰;萬物之中,人最為貴。而人處在天地之間,皆知生之日,不知死之日。善惡之人,富貴貧賤,各願壽老,誰欲其夭?夫死者,人所不樂,而見一切豈能免乎?唯有不生,無此難耳。然此之輩復有因緣,修善得善,其鬼益善;作惡得惡,其鬼亦惡。是故半在吾道堂,半在魔地獄。喻如呼聲,莫不有應。人生壽命#28,制在虛無。虛無不言,故置聖人。聖人隱形,遺傳經戒。夫唯經戒,即名道也。勸人作善,教令修生,一以除過,二致不死;何但不死,乃成真仙。如此之福,本非富貴財賄求請能得,本非酒肉禱鬼之所能致;其唯道士賢者敬奉經戒、勤念所致。先苦後報,其應明也。
天地所生,唯人為貴。但愚迷雲障,慧識不明,唯知生日富貴,豈知死日早晚。此明世俗無知訖,次舉貴賤同好。善惡之人至誰欲其夭。夫人善惡志意同然,皆欲富貴長年,誰願貧窮夭折。此明忻惡是等訖,次舉不得遂心。夫死者人所不樂,而見一切豈能免乎。夫身亡魂逝,人皆惡之,而見一切誰能免此。下結勸,唯有不生無此。雖取必欲無死,未若無生。鍊質歸真,當有何患?上來舉生死之樂惡以勸捨訖,此下以明報應事。然此之輩復有因緣至喻如呼響,莫不有應。善惡行殊,因緣報別。是故為鬼不同,昇沉各異。喻如呼響應、種核得果。此舉善惡因緣,示令識悟。自下正舉經法以勸修習,就此文中,分為三別:第一舉經以勸,第二明經得益,第三明持經方便。今先舉經以勸。人生受命制在虛無至夫唯經戒即道也。人之生世,制在虛無,故置聖人為演經戒。夫唯經戒,即是於道。人能弘法,自得道真。此舉經勸訖,次舉修經得益。勸人作善,教令修生,至乃成真仙。經教之設,本勸修生,人持經,其年自永,何但不死,仍成道真。此明持經得益訖,下明修習方便。如此之福,本非富貴財賄求請能得至其應明也,此言其福報,非崇爵巨富所能屈致也,唯有持經奉戒,勤苦自營,福報皎然,明如日月。
上來長行持經訖,自下偈頌以勸持經。就此文中,分為:前五行勸捨惡以聽經,何不勤上道;下有一行半,勸勤心而革道。前文又三:一明世俗無知,二明昇沉異趣,三勸經法。
於是老君乃說偈曰:
人生最為貴,而不樂法熙,生死隨任往,莫知何所之。冥冥求無知,臨報乃悟期。惡者入三掠,善者獲大慈。若有合真相,聽經念善思。勿復作聾盲,聞法而佯癡。吾愍諸天人,故留無上辭,作人之大法,為世之良醫。財賄當法用,勿以禱邪祠。萬萬無一報,妖炁殃日滋。何不勤上道,見法生心謀#29。惡者報亦惡,未若立善基。苦行得甘報,自然登玄臺。
已前頌世俗無知,人生最為貴,至臨報乃悟。明天地之間,唯人為貴,何不勤修經,清淨喜熙。而乃任命死生莫知何趣,冥冥長夜,臨報始知。此明世俗無知訖,次辯昇沈有異,惡者入三掠,善者獲大慈。惡者入於地獄,一日三掠形魂;善者上昇天堂,大聖慈悲接引。此明昇沈異趣訖,次勸聽法。若有合真相,聽經念善思,至妖炁殃日滋。若有合真相者,當須思善聽經,勿復詐作聾盲,聞法佯癡不解。大聖愍諸天人,故留無上妙教,為人作於大法,為世作以良醫。有財當從道用,勿復禱鬼祠邪,萬萬終無一報,妖炁日日滋生。此勸捨惡訖,次勸修道。何不勸上至道自然登玄臺。因何不勤修上道,見法心即謀從。行惡則得惡報,未若建立善基,苦行報自甘,蕭然玄臺之上。
上來至此勸持經法訖,自此以下是前來大段第二文,次勸持五戒。就此文中,自有長行、偈頌。就長行文中,分為五別:第一舉惡勸捨,第二舉戒勸修,第三明持戒得益,第四明違者有失,第五勸令祕慎。今先勸捨惡。
道言:夫色欲敗事,最不可行#30,而世間賢愚貴賤皆亦同願。唯有道士乃能執志,堅持教戒,以自檢縛,行止舉動,心不傾邪,在於愛欲之間,初不一違。若見色利、榮華粲綵,以戒掩目;若聞好惡之言、五音之屬,以戒塞耳;若有八珍之饌、甘香之美,以戒杜口;若願想財貨、七寶奇珍,放情極欲,以戒挫心;若意姦淫、貪趣惡事,以戒折足。能行此五者,七祖生天,衣食自然,身得神仙,白日登晨。如其尸解,轉輪成真。賢者精誠奉持之也。若男若女不能承用,不肯受持,無可如何,吾寧與人萬金,不書此言。道陵,子當擇其人而授,勿泄真文。
染滯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