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153页

也。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24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徙不定,婦人崩中,面色赤方: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枚 麥門冬三兩 赤小豆二+四枚#25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26,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 宿薑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 遠志各二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圓,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麥門冬 芎藭 桂心 當歸 茯苓一雲茯神 甘草 羌活各三十銖#27 乾地黃 乾薑各三+六銖 五味子 人參 防風各一兩 細辛十八銖 白朮四十二銖
  右十九味,切搗十四味,再篩,別研棗膏和散,次與諸髓、蜜和攪令相得,內銅鉢中,於釜沸湯中煎之,取堪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28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僻,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苓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乾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薑六兩 粘#29糖一斤 大棗二+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圓,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女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 防風 芎藭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乾薑 細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方用茯神 遠志各二兩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極加熱藥。
  心勞第三論 方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大黃泄熱湯,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大黃 澤瀉 黃苓 芒硝 梔子仁各#30三兩 桂心 通草各二兩 石膏八兩 甘草一兩 大棗二+枚
  右十味,□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漬大黃一宿,餘八升水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竟
  #1柴:原作『葉』,據影宋刻本改。
  #2弦:影宋刻本作r洪』。
  #3苦:原作『若』,據影宋刻本改。
  #4診:原作『詮』,據影宋刻本改。
  #5也: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6大而:原作『火兩』,據影宋刻本改。
  #7安守:原作『三寺』,據影宋刻本改。
  #8熱:原作『於』,據影宋刻本改。
  #9藏含內外:影宋刻本『含』作『舍』,『外』下有『部亦內外』四字。
  #10卯:影宋刻本作『必』。
  #11勝:影宋刻本作『延』。
  #12如博棋:原作『顏即』,據影宋刻本改。
  #13順:原作『頻』,據影宋刻本改。
  #14是:原作『也』,屬上讀,據影宋刻本改。
  #15支:原作『大』,據《靈樞經□經脈》政。
  #16反:原脫,據文義文例補。
  #17肺:影宋刻本作『心』。
  #18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9袂神散:影宋刻本作『茯神煮散』。
  #20一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1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2十二銖:影宋刻本作『十銖』。
  #23牢:原作『半』,據影宋刻本改。
  #24五:原作『王』,據影宋刻本改。
  #25二十四枚:影宋刻本作『一十四枚』。
  #26二升: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27各三十銖:影宋刻本作『各二十銖』。
  #28虛: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9牯:影宋刻本作『飴』。
  #30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下同。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心臟方
  脈極第四論方灸法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
  凡脈氣衰,血焦髮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