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八味,□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并療癰疽、妬乳、月蝕瘡斕。
松脂膏,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 礬石 杜蘅一作牡荊 雄黃 附子 大黃 石南 秦艽 真珠 苦參 水銀 木蘭各一兩
右十二味,□咀,以酢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乃內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以傅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
新破豬肛#16。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兩手,日中臥,午#17。日去之。
又方:
皂莢湯凈洗,乾拭,然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
煮桃皮汁飲之,并洗。
又方:
麯、豆豉兩種,治下篩,酢和薄上。麯,一作麵。
又方:
大黑豆炒令焦,為末,和臘月豬脂,熱暖時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又方:
桃花為末,和豬脂封上。《必效方》以桑棋末同和傅之良。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凈,搗桑椹封之,日中曝頭睡。
又方:
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傅之。
又方:
燒牛角灰和豬脂傅之。
又方:
搗黑椹,取三升服,日三。
令髮不生方:
蚌灰、鱉脂相和,新拔毛即塗毛孔上,永不生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傅上。
又方:
貓兒毛燒灰,以膏和傅之。
又方:
磚末和蒜搗傅,日一度。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二竟
#1各二兩:影宋刻本『烏喙』用『二兩』,餘藥用『一兩』。
#2六兩:影宋刻本作『十兩』。
#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4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5汁:影宋刻本作『汗』。
#6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7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四兩』。
#8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9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0右十四味:此下凡五十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又『右十四味,其十二味□咀,與馬鬐膏、臘月豬膏合諸藥微火煎』,影宋刻本作『右十二味,□咀,以馬鬐膏五合、臘月豬膏三升,合諸藥微火煎』,藥物組成中無『馬鬐膏、豬膏』二味,今據文義文例改。
#11又方:影宋刻本作『令髮不生方』。
#12白:影宋刻本作『毛』。
#13右二味:『味』下原有『如粉』二字,據影宋刻本刪。
#14九月:此下至本方末凡五十字,原錯簡在『治眉落髮落
生髮方』十四味『豬膏三升』之下,今據影宋刻本移正。
#15鬢黃方: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6肛:影宋刻本作『肚』。
#17午:影宋刻本作『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小腸腑方
小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長三#1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也。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亦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王#2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3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少腹瞋脹,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