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裹,所以表清裹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裹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見治水篇中。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陽之脈,是動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臛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臛肘臂外後廉痛。經脈支別已見心臟部中。
小腸虛實第二脈方 灸法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
柴胡澤瀉湯,治小腸熱脹,口瘡方:
柴胡 澤瀉 橘皮一用桔梗 黃苓 旋復花 枳實 升麻 芒硝各二兩#4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黃圓,治小腸熱結滿不通方:
大黃 芍藥 葶藶各二兩 大戟 朴消各三兩 杏仁五十枚 巴豆七枚
右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大人七丸,小兒二三丸,日二,熱去,日一服。
灸法:
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俠中管兩邊相去一寸是也。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會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又,灸小腸輸七壯。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憹,補之方:
乾薑三兩 當歸 黃檗 地愉各四兩 黃連 阿膠各二兩 石榴皮三枚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日服。
舌論第三
論曰: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飭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髮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臟之氣也。若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臟腑調之。舌縮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方見別卷。
風眩第四敘 論 方 灸禁法
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思邈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餘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奄忽不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丰屬肉。而賁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也。因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列次於後。余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救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續命湯,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四兩 生薑 防風 麻黃各四兩 防己三兩 附子三分 石膏七兩 桂心二兩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作一兩,紫蘇子五合,橘皮半兩。已服續命湯,口開,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湯主之。方見後紫石煮傘是也。
賁豚場,治氣奔急欲絕方:
吳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參 半夏 芎藭 芍藥 生薑各四分 生葛根 茯苓各十分#5當歸四兩 李根皮一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已地黃湯,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
防已 甘草各二兩 桂心 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右五味,□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紋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一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五斗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薯蕷湯,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方:
薯蕷 麥門冬 人參各四兩 生地黃 前胡 芍藥各八分 枳實 遠志 生薑各三分 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黃苓 竹葉各二分#6 秫米三合
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