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鹿骨灰
右二味,并水和服之,隨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驗,冷則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兒赤白滯下方:
薤白一把 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葉 麻子末各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
又方:
搗石榴汁服之。
又方:
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燒蜂房灰,水和服之。
又方:
亂髮灰 鹿角灰
右二味,等分,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
治小兒赤白痢方:
白蘘荷根汁生地黃汁各五合
右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單方,治同前:
服生地黃汁一合。
又方:
五月五日蝦蟆灰,飲服半錢匕。
治小兒熱痢方:
煮木瓜葉飲之。
治小兒冷痢方:
蓼菜搗汁,量大小與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搗蒜,傅兩足下。
治小兒暴痢方:
小鯽魚一頭,燒末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燒鯉魚骨末服之。一方作龍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塗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兒蠱毒痢方:
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治小兒渴痢方:
搗冬瓜汁飲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竟
#1三疳:影宋刻本作『五疳』。
#2而:影宋刻本作『面』。
#3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4冷:原作『令』,鋸影宋刻本改。
#5□咀: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6此:原作『比』,鋸影宋刻本改。
#7劇:影宋刻本作『痢』。
#8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9三銖:影宋刻本作『二銖』。
#10各三分:宋本作『各五分』,『吳茱萸』用『三分』。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胃腑方
胃腑脉論第一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層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穀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一#1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廣勝、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慄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圖,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2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囿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奠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經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櫃》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者,腹脹,胃管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則抑而刺之;在下管,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3: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磨者胃薄;肉□小而磨者胃不堅;肉□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云: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裹,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饑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