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335页

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幕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葉,一作莢。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愈,藝#2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絙經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春而死。《脈經》 作至立冬死。
  診三部脈虛實訣死生第十六
  凡三部脈,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者,脈呼吸八至,細數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贏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快#3疾,呼吸八至也。
  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長#4;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病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贏,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
  三部脈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5。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6,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角弓,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四日死。《脈經》云十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瘥。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六竟
  #1形:原作『垂』據影宋刻本改。
  #2藝:影宋刻本作『繁』。
  #3快:原作『訣』,據影宋刻本改。
  #4長:影來刻本作『大』。
  #5死:原作『生』,據影宋刻本改。
  #6死:原作『生』,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七
  宋期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方
  明堂三人圖第一
  仰人十四門 伏人十門 側人六門
  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并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預備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針灸經》 一篇,用補私闕。庶依圖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為圖,人身長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馬六尺為步,即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圖之於後,亦睹之便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側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單穴四十八名,雙穴三百一名。
  仰人明堂圖
  十四門 一百五十七穴 內三十二穴單 二十五穴雙
  仰人頭面三十六穴遠近法第一
  頭部中行: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
  因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
  頭第二行:
  五處,在頭上,去上星傍一寸半。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不灸。一本言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
  頭第三行:
  臨泣,在目上眦,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
  正面部中行:
  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