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44-正统道藏太平部-洞玄灵宝左玄论---第4页

,智力微弱,未能制伏。至道觀,智力漸強,稍能通伏,故云道也。既能伏,則得無量觀生也。所以諸一切觀,並從生道仙而生,生道仙能生無量觀也。
  乃至精進至所謂果門者。至精進乘,空忘智慧,起即牽後無為大果,故
  云方無為也;為後大果之門,故云所謂果門也。
  道理生觀空忘智慧已生應言生無為今至精進始言方生無為者。明生觀時雖生,但智力微弱,被惑入體;至精進乘,能斷惑體明,故云方生無為也。
  此門能生金剛大慧至所謂因門者。此門者,即是無為乘,為大果之門也,此門能生後金剛大慧等也。
  洞玄靈寶左玄論卷之一竟
  洞玄靈寶左玄論卷之二
  夫功德師者,即是天尊功德高大,為九道之師也。惑累既無,體清德淨,故清明皎潔也;無諸苦惱,蕭然獨脫,故云常樂自在也;智慧與虛空合德,共成身命,故云虛空慧命處也;為金剛大果作起生之門,故云因門也。
  三無為者至所謂四虛空德者。此第三無為,但是金剛大果,非是因門也。此果乃與四虛空合德,故云四虛空德也。
  此德非異道至故果無四空者。此德,即是金剛大果之德也。此德非是異道雜仙所修學能得也。何以故?雜仙既因無十四觀,故果不能得與四空合也。
  所謂十四觀者至內觀外觀者。此十四種觀,前已具列,今復重出者。欲明雜仙不能修行此十四種,故重出耳。委曲不異前解。
  諸觀中見至無色性皆不得我意者。諸觀者,總明前等觀所明也。觀者,觀也,觀察諸緣,若知名之為觀也。有色性、無色性者,如在真一觀中,空色得盡,名之為無餘觀;復有色在,故復言有也。一解,如在觀空,色得盡,名之為無。然色從空生有,觀不能空,不見色之根本,又是有色也。
  有貪無貪至皆不得我意者。有者,有貪;無者,貪惑與布施解相伏。所言無貪者,施解已伏貪。竟言有貪者,貪從空生,此有解雖能連伏,未見貪之根本,未能除斷,故人是有貪也。有嗔無嗔者,明嗔或與喜智相伏:言無嗔者,喜智已伏;竟有嗔者,亦未見嗔之根本也。及內觀、外觀言有無,皆不得我之本意也。
  何以故如十七聖乘至非謂十七聖乘人者。明十七聖乘人作空觀時,亦不得謂空,亦不得謂不空。若言不空,空觀空境以意;若言是空觀,外復有色,果未盡。一解云,亦例貪等也。一解云,忘空不可言有,空有不空,須遣此空也。若觀空作空,作不空意,非謂十七聖乘天人也。
  又作有觀及內外觀時至若執定有定無者即失我意者。色者,諸有之境也,夫在前為因,在後為果也。不得言有,觀中定有,色定無色也。何故然?雖有觀,觀色言無,而未見色之根本,又是有色義。一解,雖空色因盡,其果又在,貪嗔等亦然,所以不得定言有言無;若定執有無,即違失我意。
  何以故如入第一至定無見即違意者。入第一乘精進觀時,太一智起,斷本分或滅,故云無見也;上分見果又在,復是有見也。所以不可定執言有無也。
  夫諸觀者至謂五虛空者。夫觀者,觀也,觀察前境諸物若知,故名之為觀也。是眾生第一者,是第一利根眾生所捉此頓觀也。不以細緣觀於大緣者,不因階級次第遣除,如以寸空尺、以尺空丈者也。大緣觀成者,空觀成也,言不因階無級,無勞比並,懸知一切萬有必生於空,離空蹔有,有非常實,必滅於空。作如此觀察,故名之為頓也。細緣,即三界九道眾生及二十五性色等;大緣,即五虛空也。
  漸觀者至故名為漸者。漸者,階次之名。五虛空,謂麤空、妙空、不定空、彼此空、造作空也。未能頓見此五種虛空,不知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本從空生,不能捉本空,未以因空果,乃於有法中次第窮檢,思惟觀察,故名為漸也。
  大觀者至故名為大觀者。大性眾生者,大乘利根人也。十七聖乘者,欲界有八,一生、二道、三仙、四神、五真、六明、七老、八精進;色界有三,一並明、二大戒、三滿心;無色界有三,一普通、二轉遍、三法際;無色界外有三,一處上、二後身、三無為,故名十七聖乘也。銷滅四見者,一本分見,二上分見,三性無慧見,四窮無見。不死命者,凡夫命堅,聖人命身與空合德,故身不為諸惑所覆、寅卯所遷,故云不死命也。明有大性眾生見此十七聖乘决,欲修行銷滅四見,求至金剛不死命處,故名為大觀也。
  小觀者至故名小觀者。小觀者,小乘人也。夫大士運心,必以慈悲為首,隨機赴濟,不避艱辛。今小乘人不修慈悲智忍,但單行信空六覺及精進等易行,但住欲界第七乘老觀,其力勢行亦可至無色,而未能緣太一不定空境,斷除四見,但能迮伏而已,故云具足四見也。意謂小乘人職分,亦應不啻如此,直是貶抑小之吉耳。
  空觀者至故名空觀者。觀一切萬有並悉是空,無一有法之性,而非空也;如三界九道二十五性色等形相,雖各有異相,其相還悉是空。何故然?空為有有,本從生有,故有終歸空也。
  有觀者至故名有觀者。一往而分用,森然為有,闃寂為無。更復推尋,而空有等觀,前空觀中,空皆隔有;今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