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事涉別書,則攷而釋之。疏出條目,悉可按行,所其法中科禁至重,自來不存簡策者,亦備存條目。成書之後,錄奏上玄,告聞三界,對天立願,廣宏至教。為學之士宜廣見聞,況今名山福地,僻境遐方,隱跡林泉,混塵朝市,有道之士,豈無其人。患不能廣參徧歷,別識仙真而已。第亦須稍知,今之諸方,在家出家嗣行靈寶者多矣,而靈寶之法,今又幾家。然後攷自己之所得邪正淺深,亦不可略見。假使專執先入之說,而非他人,身坐井中,而作天論,則非有心於教者矣。學者更能平其心志,審其端緒,毋致日趨於乖真叛道之途,實允中之至願也。允中經籍度三師,乃中原之宗派,已叙其姓名於卷末,允中非敢出私見,以誑世人。蓋以師授之旨,多口傳而心記,恐歲久泯沒,故次序古書,而略隱於其中,為教門而設也。
洞玄靈寶弟子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序。
上清靈寶大法卷之一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并論義
本法戒律品
十戒
一曰執心平等,不得自欺。二曰忠事君師,孝敬天地父母。三曰慈仁及物,貧儉節身。四曰清靜端直,不得阿黨。五曰敬遵上法,深信修身。六曰敬重鬼神,不得輕侮。七曰凡所衣食,皆是元始祖氣,不生外想。八曰灰水蕩穢,不用修飾。九曰口誦心拜,毋使形勞。十曰七日大定,神光湛然,見玉清聖境。
十二善
不殺,不害,不嫉,不妬,不淫,不盜,不貪,不慾,不憎,不,言無華綺,口無惡聲。
允中嘗謂飾躬謹行之士,所當為何。獨志於奉法行科,而後方能遷善遠罪耶。蓋修仙之道,非止於盡世法而已。欲得內貞外潔,表裹洞然,始可進道法之階梯。甚至高真上聖,尚齋戒累功。故戒律者,養成德性,檢束身心,學者所當先務。聖人治世之法,必始於修身齊家,然後可以治國平天下,莫不由中而及外也。今以本法戒律為第一品,若使行之不修,身之失正,則居不能令妻子,出不能信朋友,又其可對越上帝,以交神明哉。道典戒律,散諸經誥中,條目繁多,不應悉錄,靈寶本法,合隨經入戒也。其十二善,有一本除去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外,以不殺不害等為十戒。又舊本於其條下,悉加註解者。蓋此十二事本為修真法子而設,只據正義而行,有何不可,固不必詳加訓釋。或議論稍失本旨,反致迷誤後人。故今刪去,專存本文爾。
七事區貫品
一明元始祖氣,從何先化玉字,而後發生萬物。二明生育混沌,陶冶萬物。三明靈寶自然,生成圖書,總括萬象,為三才機紐。四明靈寶為三洞祖教,出生一切聖人。五明人身體法元始,造立混沌,聖胎法身。六明元始祖氣,無形之先,作何比擬,降質成氣,化生萬寶,今世作何體狀,復採鍊此氣為丹,餌之登真。七明得靈寶之道,上則白日登晨,次則長生度世,或得尸解,及經中備有萬法。
允中切詳,靈寶雖為中乘之道,實貫通三洞,總備萬法,端本澄源,學者當知其始終。道之未形,先天先地,自然祖氣,化肇萬生。及其結氣成文,凝雲作篆,於是圖書焉,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為用。但法出於經,而經涵道妙,豈獨區區於齋修禁咒之間而已哉。儻能深徹玄機,稍窺靈奧,要須因法以知經,因經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則超三界六極之外矣。我之一靈,本不蒙昧。我之一氣,自合道真。後世狂妄之徒,多為虛無誕謾之說,使人不能測,矯偽萬狀,惑亂世人,自汩其真,自戕其性,可不惜哉。故今先以戒律開其端,次明七事,以先知經之體用。然後考四譯成書之旨,是法之門戶也。此何行中編經法之次序云。
四譯成書品
第一玉字生於虛無之先,神文隱於混沌之內。至赤明開圖,元始宣演祕諱,係第一譯,為大梵玉字。第二道君標叙玉字祕諱,天真皇人書其文,為第二譯,號諸天八會之書。第三道君撰次靈寶成經,為第三譯,號雲篆光明之章是也。內王母下受黃帝,龍威丈人授大禹靈寶五符,並在經內。而於經之本文,無所更易,故不謂之譯。昔黃帝問道於峨媚,親見皇人,再蒙指授。及太極真人授道於左仙翁,亦非譯經,故亦不謂之譯。第四漢元封元年七月十五日,西王母以此經下授漢武帝,帝不曉大梵之言,遂改天書玉字為世書,號第四譯。
允中考詳《靈寶度人》一巷,自古經法傳記,皆以為四譯而成書,理甚明白,不容附會臆說也。虛無之先,無光無象。赤明之後,玉字方彰,此第一譯也。天真皇人書為正音,此第二譯也。道君撰次成經,此第三譯也。王母下授漢武帝,方易以成世書,此第四譯也。自玆以後,經傳人世,不復更有增損矣。而天台卻獨立一家之說,見其經緯儀範第十七品,增作五譯,既稱妙行真人集符圖於中盟籙,又稱妙行真人三洞經為靈寶大法,此則妄矣。太極真人徐來勒,傳靈寶之道付葛仙翁,猶天師傳正一之科,三茅二許受洞真之緒。此乃三洞傳教之宗師,而非《度人經》中之第五譯也。且譯之為義,謂傳言一也。釋彼之文,為此之字,如譯人辯四方之音,亦此義也。若《度人經》降世之後,初不曾有五譯,豈敢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