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若,鳥獸依附左右,火不能及。慶大駭,因是悔。王敦於坐收猛,俄失之,敦大怒。是歲敦敗。猛登廬山,見一叟坐樹下,以玉枉承甘露授猛。又有玉房金室,見數人與猛語,若舊相識,設玉膏終日。猛又乘鐵紅於廬山頂。
又曰:錢妙真,晋陵人也。幼而好道,便欲離俗,親族逼以適人,泣涕固兔,遂居大小二茅山。後往騖口洞,手裁書并詩七章與陶隱居。
又曰:孔靈產,會稽山陰人也。遭母憂,以孝聞。宴酌珍羞,自此而絕。饘蔬布素,志畢終身。父見過毀惻然,命具饌。靈產勉從父命,咽以成疾。父以人有天性不可移,遂不復逼。深研道幾,遍覽仙籍。宋明帝於禹穴之側立懷仙觀,詔使居之。遷太中大夫,加給事。高帝賜以鹿巾猿裘竹素之器,手詔曰:君有古人之風,賜以林下之服,登泛之日可以相存也。
又曰:張繹字士和,吴郡人也。獎勵學徒,整肅法事,屢講眾經,理致深密,詞端華辯,當時所宗。梁武帝雅相欽賞。時陶隱居著《法檢論》,明釋老二教。繹往復討論,甚有條理,隱居嘉焉。專心道法,居貧守約,善八體書,別制雲篆。作《茅山南洞碑》,甚工。
又曰:宋文同,字文明,吴郡人也。梁簡文時,文明以道家諸經莫不敷釋,撰《靈寶經義疏》,題日謂之通門。又作《大義》,名日《義淵》,學者宗賴,四方延請。長於著撰,訥於口辭。
又曰:王遂起,太原人,為集真觀主。性少眠,縱外熟,猶覺人語。言論相涉,即領其辭,莫不嘆其清寤。
又曰:晝夜不外,日月合光。
道部八竟
道部九
齋戒
《太上經》曰:思神、錄氣、習法、登階,名之為齋。
太極真人曰:齋莫過乎靈寶,其法高妙,不宣於世。仙聖口訣,祕而不書。太一齋法,玄之又玄。
《指教經》曰:奉道不齋戒,如無燭夜行,失道自苦耳。
《太真科》曰:修三守一齋為本,基學道以齋戒為本。太上所重,老氏所營,仙真所賴。
又曰:道士能日中一食,不餐穢惡。隨月齋戒,晝夜不息。不害一切,拔度蛆飛,當得至道。
又曰:道士修經習業,以《道德》二篇為先,齋戒受之,度人濟己也。
又曰:救解父母疾病,當齋官露臺。齋中奏子午章,苦到必感。
又曰:玄清玉皇之道,上皇天帝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君、真陽元老君,後以付太上道君,以傳金闕李君。李君傳太靈真人南岳赤君,又紫元夫人以傳清靈王君。王君傳南岳魏夫人,夫人傳楊君,使授許長史及緣。授受者齋戒七日。
又曰:眾真授道,先齋戒百日,或三十日,或十日。又當先告齋一日,以洗素心。三千年六傳尋上經,齋戒無如此者。行之十四年,太上迎以玉輸,登上清為上真。
《三皇經》曰:凡齋戒,三事,以定心口身之業也。
又曰:凡齋戒,講讀元譜大經服內文,以成其道。
又曰:凡齋者佩服三皇內文,以成隱顯道。
《登真隱訣》曰:道齋謂之守靜,謂齋定其心,潔靜其體,在乎澄神遣務,檢隔內外心齋者也。
又曰:修道之人須齋戒,禮謝七世之愆。
又曰:上清每以吉日會五真,凡修道之人,當其吉日,思存吉事心願,飛仙立德施惠,振救窮乏,此太上之事也。當須齋戒,遣諸雜念,密處靜室。
《真誥》曰:齋戒不可雜處,必亂正道也。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尸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當齋戒不寢,遣諸可欲。凡五卯之日,常當齋戒,入室東向,心拜在神念氣,適意所陳。
又曰:漢建安中,左慈聞句曲山在金陵,通峨眉羅浮,故渡江尋之。遂齋戒三月而登此山,乃得其門入。茅君受以三種神芝,宿啟功儀,曰:捧香仙女下衛齋戒之人。
又曰:太極真人受太上口訣,千歲五傳,依隱書之制,齋戒五日,乃授立約。
《珠囊》曰:凡入五岳,以甲子上旬之日沐浴,齋戒七日乃行。若名山有芝英奇藥者,奉之作素奏丹書。其文乞登仙度世飛行,上清再拜。放自鷄犬各一於石上而去,然後求芝英奇藥,所欲必獲。惡鬼老魅不敢試人,若學道不知此衛,入山多厄。
《抱朴子》曰:家有三皇圖,必先齋戒百日,乃召致天地五岳社稷之神,後聖君命,清虛小有真人撰集上仙真錄,總名為上真正法,以慴萬邪。百年再授于人,須齋戒方得。
《三元品經》曰:學道之本,當先修中元。齋戒之法,贖罪謝過於太真,則書名玄圖。
《靈寶赤書》曰:元始五老諸天帝皇帝,以歲六齋之月,會於上三天靈都宮,元陽紫微之臺,集筭天元,推校運度。又云:紫微宮舊格丹書白素,齋戒百日誦之。
《太素玉籙經》曰:齋戒存思,誦習此經。精進無息,神通智達,位為太素真人。
《太平經》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閑之處,不居污濁之問也。欲思還神,皆當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不齋戒則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訴人,所以人病積多,死者不絕。《八素奔辰訣》曰:七曜五星,審識形色,見之早晚,於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