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仙直指語錄
經名:真仙直指語錄。金馬鈺等述,玄全子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真仙直指語錄卷上
海天秋月道人玄全子集
丹陽馬真人語錄
丹陽師父在龍門山重陽會上,謂眾曰:日用不得欺瞞天地人三才,常謹謹行,寸陰可惜,莫虛度也。睡眠亦人之所欲,須是減省。不得專打坐,行住坐外,只要心定皆是道。諸公休要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別休生疑心,此是真實端的言語。惟常清靜難行,但悟萬綠虛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住,丹自結,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遙自在。弟子若不是師父說破,不敢認此為妙法。今則得效,傳與他人。諸公但請休疑心,常處無為清靜自然之理,不發姻火,便為得道也。
又曰:十二時辰,天道運行斡旋,造化還有息否?行道之人,須象天道,亦要十二時中無暫息停住,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未有一箇時辰專心在道,將來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養,如何還得?一朝合眼,死墮鄧都,長劫受苦,永無出期。我今叮嚀,說與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萬綠不掛,神氣沖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錯了。你每行持不到,卻不得言掌教真人不是。豈不念七祖生前造無邊之業,受無極之苦,望子孫成道,憑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門下弟子,自今後不可虛度,耐久不退,抱道而歸,此所謂願也。
又曰:薄滋味所以養氣,去慎怒所以養性,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守清靜所以養道,名不係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殼,與天為徒。
又曰:專一學道,人人可得。人仙不同世俗,進取有黜落也。但清靜無為,最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過養氣。夫人汨沒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氣。學道者別無他事,只在至清至靜,頤神養氣而已。心液下降,腎氣上升至於脾,念想絕,神自靈,丹自結,仙自做。若行不得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十二時中,但能行徹,必不誤爾。
又曰:氣難住,迅若奔馬,惟靜可以御之。當先去其外,儻若在眾人中,如在探山谷裹,方是道人。若不到無心田地,難以制御。
又曰:守清靜恬淡,所以養道;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去瞋怒滅無明,所以養性;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然後性定則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住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頭頭無事,萬綠都放下,六門下不人。少語言,不著一物,十二時中常要不昧,臧省睡眠,一齊放下。雖是六門,只是一箇主人,常常無物,便是補也。
又曰:初學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掛心,專心至志,始終如一,切莫中路而廢之。若有毫末不除,則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來事不可念。且據日前為見在,便是無事之人。兒女情多,姻霞志少,則非學道者也。
又曰:汝等聽予言,不可忘內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見他人過,自誇己德,拓賢嫉能,起無明俗念,欲心種種之過。內日用,真清真靜,不染不著,調氣養神,逍遙自在,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詩曰:大道人情遠,無為妙本基。世問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又曰: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故澄心如澄水,萬物自鑑。養氣如護嬰兒,莫令有損。氣透則神靈,神靈則氣變,此清靜所到也。
又曰:無為者不可思慮愛念慎患,益積利害,其問雖有為而常無為,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靜意,養氣全神,飄飄然遊於逍遙之場,適於無何有之鄉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為之功,盡是術法,若行無心無為之功,乃無盡清虛也。
又曰:酒為亂性之漿,肉為斷命之物,直須不喫為上。酒肉犯之,愆猶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誅。生皿色之害人,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損軀,故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若施於心身,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然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過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經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識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體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虛不別,是真澄心也。無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靈源妙覺,本來清靜,因為萬塵汙其定水,塵多則水濁,心多財性暗。所以澄心損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淺者,動則塵生,澄光深者,縱有風浪動搖,其水不渾。譬喻人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