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多芥子。光影交參涉入門。如帝網千珠。重重相映。託事顯法生解門。如擎拳豎臂。觸目皆道。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回翔百年。唯心回轉善成門。如滿天星宿。互相賓主)。

  程君竹溪小記

    冒同慶
  程君以幹事之材。專營善法。蔚然人望。蘇垣顯宦多知其名。有災賑各務。多用之以集事。同治十三年。直隷水。再往佐賑。伯相頗重其人。留辦既久。遂卒於天律。或曰。難民思之。作祠以祀之。程君信佛甚深。念佛亦切。其卒時亦不離念佛之因。年厶十厶。名厶。字竹溪。

  鄭同軼事

    熊潤生
  鄭君。名同。蘇州人。兵燹後還省城。以童年。力爭於強家而復祖業。顧殷殷然有志於佛。虞山之張。通州之潘。最相似也。欲赴雞園。隨玉尺養性以終。願未酬。以光緒三年卒。卒之時。囑其弟曰。刻經僧有所託。我雖不復能為彼集益。然我心何可不盡。必為我刻一卷大般若。以誌我之向往。神明不亂。因果較然。往生之品也。

  余蓮村翁行事

    熊潤生
  世所傳文惠先生年譜。舉其同於儒者而著之也。其實蓮翁之心契第一義諦也久矣。世所傳一得齋全集。舉其有言說而筆之於書者而表之也。其實蓮翁之虗心受益不擇方內外也久矣。世所稱演劇刻圖勸善保嬰諸實事。舉其彰於耳目之前者而傳之也。其實蓮翁之棲息神明於十萬億佛土之外也久矣。聞之友人曰。蓮邦消息之書初出。蓮翁於常熟友人家閱之。曰。此義已淺。而以之普導世俗也。猶嫌其深。嗚呼。蓮翁之婆心誰得知。而觀其所言。可以知其心中之尺寸。惜乎未得專致一路。而散善波濤太眾也聞其臨終。能統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門。噫。切矣。

  許貞恒居士入佛小記

    (泰州)李景鄴
  昔四十八種叢書(今之寶色燈雲四十八鏡等。皆其一種也)。為徐璧如所節錄。久而其稿依人而遷於呂四。有汪善慶者。與徐同館於許之寓。稍披閱而談及之。而靈虗子又從而和之。遂隱隱有念佛之機欲動矣。許貞恒居士乃釗。靈虗子樾身之叔父也。自中丞罷官後。因江浙未靖。流寓海濱。一日叩於神曰。我欲學佛學仙。以何為妙。得學佛之兆。又叩念佛有光乎。答以有光。遂決意命家人以念佛。印深老人。靈虗之母也。與同其姊。悟源其姪女也。還西悟真。源之同輩也。一唱眾和。念佛者以百計。因而作書致玉尺。招之東遊。以暢念佛之因。實貞恒居士轉之也。初。貞恒為學使。差次乘人輿行水中。忽聞木魚聲。久而不相離。數日矣。心異其故。途中岑寂。心慮灰凝。試以阿彌陀佛四字微轉於胸喉之間。乃木魚之聲。與佛應節。試速之。魚亦速。試緩之。魚亦緩。乃累世之遠因也。其先寓泰。曾邀玉尺一見。在呂四未見也。玉尺出家至杭。貞恒相見甚親。出力以助刻藏之書者三年。久之。玉尺募刻般若等經。兼立法雲經坊流通法寶。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然常以為孔子之書。妙理本暢。或以注而反晦。於蕅益之四書解。心嚮往之甚切。其卒以光緒戊寅。

  書徹如居士事

    梅香國
  張君昆弟在虞山。與刻經僧習。知刻經僧集諸稿以成聞見錄。手書其先人事以付之。其詞曰。先父法名今達。字徹如。少好道家書。既而疑其說之非究竟。求內典讀之。曰。此真我身心歸宿處也。一意佛乘。棲心淨土。年二十六。大病。持西方佛名不輟。一夕忽曰。見佛光隱隱。我其往生乎。配厶孺人。以割股為求壽。病尋愈。因避寇東鄉。禮問竹師。受八關齋戒。返故居。事繁。課轉稀。同治六年病。持佛名。未及前之明快。家人助力。乃安然逝。年三十八云。刻經僧見徹如居士手鈔數種。精到絕倫。每有回向。輒偕二子書名。故其人雖往。而一家與起於蓮修者甚純。未始非香光熏發之力也。

  西園道人傳

    楊省愚
  道人。姓談氏。名廷楨。字凝生。西園其晚號也。世居常州西門外。自幼沈靜。游鄉先輩王逸雲先生門。汪知其不凡也。納為甥。弱冠。入邑庠。輸粟為教諭。殫心經史。有濟世志。無何失偶。遂歸佛乘。宗教兼通。老宿目為法器。晚更專心淨土。曰願學觀音度眾生。即鐫為印。於城北鄉鄭陸橋創念佛社。信者甚多。同治某年月日。感微恙。自知時至。曰。吾當西歸。眾涕泣請留曰。無已。再住一年耳。預戒眾人念佛兩晝夜。眾請法語。曰。接物勿高聲。忙中勿忘六字。勿破戒棄前功。如常早課。堂中西向。加趺而逝。一晝夜始殮。危坐如生(淨空曰。吾聞西園道人徃生有化佛垂手異香滿室之兆)。

  吉德興十三歲事

    吉 母
  小兒德興。年十三。姓吉氏。隷江都。生一年而喪父。自勤於學。初不知有佛也。讀詩經論語古今文章而已。病中無襍語。唯言穿衣著履。身是狀元。遂朗誦生平所讀文字數萬言。命換衣服。曰。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在空中來接。光緒五年正月十日辰時。念佛數聲而逝。

  書奉化杭州兩居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