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眷屬直取諸櫃中而與之。吳中丞施刻此書。即據為底本。或曰。棗柏之刻全藏。自華嚴合論始。今亦從此始。殆奇遇矣。士餘亦有奇氣。老而目昏。不多出。數年乃卒。時光緒丁丑也。

  贊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國楨
  汪善慶。浙之諸生也。初不信佛。見四十八鏡全藁。漸入法要。忽然勇猛。即舉彌陀四字為話頭。晝夜逼拶。溺器傾於榻而念不止。自謂透初關也。然亦非無所得。著藏龍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嶽嶽其骨  炯炯其光  說趙州話  遊鄭公鄉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罷  經籍之光

  徐訓導小傳

    (通州)潘一山
  徐國楨。字璧如。別名西來。江都文生。就職訓導。蚤年有瘡報。懺罪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從呂四達磚橋。國楨實開其機。而許中亟乃釗贊成之。許樾身王荃汪善慶和之。咫觀老人移宇光鳴皋暎帶之。頗見一時善機之轉。江以北。水陸之道場。藏經之書本。推其端倪。實基於此。而人不知也。國楨後為焦山救生局員。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見英奇卓越之士。遂卒於山。生平淨願甚勤。幼女守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冒同慶
  槎仙。姓胡氏。江寧人。篤志為善。紅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轉徙流離。觸鋒鋩而遂死者以萬萬計。玉尺與槎仙及孫慕蓮三人。以實行善事相砥礪。願於海濱。共護生機。以保通泰如一帶避兵警之善根眾生。而振起其修行氣脈。其時鄭王許汪徐。翕聚而談淨土。誦護國經。高氏與僧清徹。暎帶其間。甚盛也。無何。瓜洲鎮江之賊敗。金陵收復。數年後。復故土者紛紛。而海東之消息。亦漸杳矣。王居淮。許宦於江廣。汪住揚城。徐司焦山放生。鄭出家。孫乃自居鎮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於江南新開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髮。決志修西。亦熏於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來。熏發必多矣。

  何琴軒

    (如皋)石 麟
  何君。如邑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濟其用。每悒悒然。常心係淨土。勸人受菩薩戒以成就淨土。未能純其修也。於三教聖人。互相異同處。未得其要領。欲兼宏之。致書雞園。千萬語。悲苦之心。愍眾生。依戀經藏。殆無有能及其愚者。數月無消息。問之。杳然已長逝。悲哉。

  序蔣元亮無量壽佛十頌

    (江都)熊潤生
  世之作淨土文者。或筆不高。或不見快。或學不優。故所述不足動高才生之聽。妙公病之。於如[自/本]得蔣生十頌。乃嘆為傑作矣。蔣生。名元亮。字步陶。食餼蚤。喪偶不再娶。甫三十餘。遂卒。其補志及詩歌吾未見。見其無量壽佛十頌而已。元亮生而頴異。知見甚正直。未聞佛法時。不欺因果。嶄然見頭角矣。經史之外。如水經注說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覈。文筆傑出。詩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無不仰信焉。將出遊於江上。經營藏經。事緣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於死。乃獨以文傳。可哀已。抱負冠一時。神明清極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師子兒哉。館中教生徒。晚飯畢。不令人在左右。手內典一冊。倦則依床。以燈就之。往往膏燼天明。卷猶在手。葢其精進如此。故未見其止也。遊妙公之門不以諛。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禮。即其言。考其行。長令人思云。其十頌曰。

  悲願第一

  光明一際  誰佛誰生  東西淨穢  現此化城  無始以來  互為眷屬  愍彼昏衢  然斯寶燭  非一光明  非眾光明  願光交羅  攝盡有情

  勝因第二

  不立語言  不廢文字  十面縱橫  無非佛事  於苦世界  現妙音聲  聲中說法  勸我西行  無東無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謂佛無情  何以住世  謂佛有情  孰取孰棄  一念相應  心現九蓮  瞬而失之  十萬八千  韻滿乾坤  香熏庭戶  心心不斷  非新非故

  感應第四

  佛遠乎哉  人人皆聖  就而呼之  乃無一應  使佛應我  如我應之  頃刻成花  何葉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乳  張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斷苦根  推開情梏  一切眾生  大夢同覺  佛非聖者  生豈凡夫  攜手同歸  竭盡無餘  不知主賓  亦非先後  法報化身  一齊授手

  往生第六

  憶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淨因  成斯勝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攝受  生入無生  浩浩劫波  紛紛彼此  一念還源  不勞彈指

  法言第七

  百億蓮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聲  見相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