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喜與英傑之士遊。士之談性學者少矣。有所說。或不長。宇光偶見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說。返泰。見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觀宇光氣甚雄。不與辯。乃著身心性命一卷。暢言三家。而各表其同異。既刊布四方。宇光見之。乃折節歎服。稽首於前。曰君若得道。首當度我也。遂次第閱內典。與咫觀老人。以淨業相砥礪。自作挽聯云。入佛已遲。蓮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塵心那復賸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終時。顧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雞園。叩青鸞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歎服以為名言。為雞園弟子。號曰藍霄。雞園築屋。宇光書楹句以贈玉尺曰。垂老獲聞無上諦。此中成就許多人。筆意生動。精神躍躍紙上。

  鍾培棟小傳

    程宇光
  余有問字弟子鍾生。名培棟。年少壯。氣清心厚。有志於三寶。聞玉尺之風。將赴雞園而一謁未果也。其兄死。則請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幾而培棟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於雞園。而問培棟之生平於余。余曰。培棟。淨土中人也。氣象浺瀜。修持無迹。玉尺所著念佛諸書。最喜讀之。久而益純。心身不遠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見之難哉。將率其眷屬。以求一行三昧於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圖跋

    蔣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長數十里。寬亦十餘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陳君培棟之流亞也。年少而志篤。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見。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後以他事至洲。欲購竹園以隱居。欲見志而不可得。為初圖以識之。每一披覽如見志閱玉尺之書。念彌陀之號。精神相遇不遠也。

  鄭老人別傳

    胡鏡之
  咫觀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為廩貢生。年七十一。卒於雞園之彌勒殿。殮時。或聞空中有異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終。士烺送之。既赴園中。遂與熊子澤春等。誦涅槃以超[竺-二+廌]焉。明年水陸。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場三寶力。得入淨土中中。葢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謹慎。篤於宗族。能作行書古近體詩。晚而銳志於學佛。菸酒葷血皆斷。課佛甚勤。看經甚力。雖未證第一義。而心知之。用淺淺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頗眾。與徐璧如程韜菴先生相往還。事青鸞子謹。生平境界。略見於詩。老人姓鄭氏。名應房。字駟卿。晚號且翁(住雞園一名曰藍光)。

  于藍澄事略

    (泰州)孫靈波
  于養浩。一名守朴。又號藍澄。儀徵諸生。居雞園數十年。心平氣靜。晚遇妙空子等。遂作淨土課。綿綿不斷。後以病卒。雖涉獵道家。而心重佛法為第一。晚十餘年。頗有功於佛法云。

  憶守鏡老人詩并序

    (湖南)曾傳鍇
  萬兆熊。一名守鏡。江都監生。在雞園最久。與于守貞練東霞諸有道者習。既老矣。與修士接見。循循如孺子。與玉尺有淨土願。自號靜安。念佛四十八萬以回向。自少壯每日坐香。至老不輟。作圓通道場二十五箇月。恭敬誦持。毫無退怯。於雞園事。始終竭力。為第一功。或謂兆熊先作秦鬱林先生仙徒。後聞法華。再熏起佛因云。
  仙翁故蹟渺江流  秦氏園空八景收  故老幾人緣尚在  圓通無礙鏡中遊

  陳定修事略

    (通州)李漢卿
  定修。陳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學。氣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勸之依玉尺以終者。定修頷之。故得今名。雖不逾時而卒。佛因兆於此矣。寗之朱。通之潘。如之蔣。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叢蘭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經營刻藏事。嘆人才不足。歲祀諸君於水陸。宛轉悲思。穆然意遠。噫。

  吳小泉

    周國定
  小泉。江都人。好往來壇墠。習讀誦。初作圓通期二十五月。兼立淨土壇。以念佛為助。小泉既精心誦圓通。復自潛心淨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畢。小泉復請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為期。雖期未終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陸既開。小泉以道裝充表白者再。熏習於大乘已久。其去也。葢不出乎觀音勢至圓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吳抱惕

    蔣元亮
  吳抱惕。初為紅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懺悔。入雞園。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門。未能精通。思欲謝塵服。入道場。畢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願。一旦命終。齋志以歿。品地未超。可惜哉。

  韓士餘傳

    童葆澂
  韓士餘。江都人。往來揚城內外。兼習吏事。通音樂。而有志於淨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長者論於萬壽寺。臨取時。匇匇遺其尾本。閱時久矣。心不釋。士餘忽至。玉尺問所往。曰揚城。能為致信於萬壽寺乎。曰能。既去。久之無消息。士餘有眷屬在張綱鎮。玉尺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