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時值嚴寒。擁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間。謂其孫甸方曰。淨土之緣熟矣。三日前即見佛來。吾不欲顯言耳。今夜子時。吾往矣。更餘披衣而起。焚香然燭。端坐向西。命家中人念佛。自亦隨之。將三更聲音漸低。寂然而化。
  有吳敬山者。與起鳳同里。為蓮社友。年逾七十。發願參學。甸方以其年老。勸之專修淨土。可以一生成就。敬山信之。晝夜念佛不輟。未及一載。其至戚友來。謂旬方曰。今早敬山見護法神現。接引往生臨行安然坐脫。屬我致謝是以來耳(西歸直指)。

  惲又騑

  惲又騑。常州人。素誦金剛經。長子嗣曾。季子臯聞。皆修淨業。其年春。又騑疾作。二子呈蓮藏一函。又騑甚喜。二子曰。大人既信淨業。何不從此修持。又騑遂以佛誕日茹素。日持佛號萬聲。至五月二十六日。諸子進參劑。又騑不服。曰。藥醫不死病。乃舉念珠云。佛度有緣人。時舉家忽聞蓮華香。諸子驚異。請曰。大人此際意況若何。答曰。月白風清。香烟滿路。遂面西端坐而逝。事在康熙三十九年(蓮藏)西史氏曰。修淨業者。不在時之久。而在信之篤。又騑發心。纔一月耳。一念堅勇。疾證菩提。游移莫決者。此誠可為龜鑑也。

  王貞生

  王貞生。崑山人。父彥敷。為崑庠善友。崇奉三寶。而貞生多習氣。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見有長大黑鬼。謂是前世怨仇。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現。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銳。念至數日。鬼不復現。臨歿時。至氣盡力竭。其聲漸低。隱隱向西去。(西歸直指)西史氏曰。臨終善友。最為難值。貞生所見惡鬼。明為怨仇。實則善友也。且貞生既得往生。惡鬼必能度脫。一得兩全。不可謂非幸也。

  蔡鵬九

  蔡鵬九。字資萬。蘇州西洞庭山人。世為賈。鵬九則好二氏書。與高人逸士遊。後遇唯然和尚。勸修淨業。始誦佛經。舉放生會。已而持長齋。自號虗白居士。亡何得疾。以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八日終於家。先一夕。洗浴。將旦集家人與訣。謂曰。世間眷屬。報盡則離。圖久長者。當結法緣。若輩勉之。眾哭。曰。勿哭。為我。齊聲唱阿彌陀佛。復謂其子曰。吾蔬食者。一年矣。喪中設祭享賓。勿用肉。汝若憶我須常斷殺。能斷殺者。是為孝子。勉之。遂轉面向西而逝。及將斂。遷尸於堂。向西如故。其子跪而祝之。面始仰。卒年五十(一行居集)西史氏曰。往生者。首重慈心不殺。經有明文。今汝若憶我一語。直身眾生之身。心菩薩之心矣。悲哉言乎。

  唐漚和

  唐漚和。不詳其出。身列武庠。初不信因果。晚年與鑒機子遊。始信向。因教以受持十念法。精進不懈。年九十六。示微疾。忽躍起合掌曰。佛來迎我。溘然而逝(蓮宗集要)。

  陳君魁

  陳君魁。池陽貢生也。遇淨川老僧。指示念佛。遂長齋戒殺。精勤禮念。晝夜不輟。發願印施龍舒淨土文。結菩提緣。未半年。兩覩阿彌陀佛。身滿虗空。末後又見。自知往生時至。沐浴焚香。手執數珠。端坐而化(蓮宗集要)。

  陸士銓

  陸士銓。字近堂。蘇州元和人。始習扶鸞術。歸玉壇為弟子。後為壇友祈疾。神教禮梁皇懺。士銓因禮懺發心。遂詣天寧庵。受菩薩戒。會有寂根菩薩。自極樂國來。降於玉壇。開闡淨土法門。教人痛念生死。屏絕歧趨。一心念佛。先後凡十一會。由是與會者。始知回向極樂。然故習未忘。多有出入。唯士銓一意持名修觀。誦法華經。長齋一二年。尋得瘍疾。漏下減食遂開肉戒。而疾亟。臥牀不能起。自知將終。愧悔甚切。先歾前七日。屏葷腥。連稱阿彌陀佛。有女年十餘。戒以持齋念佛。去時勿哭。及病革。目光上燭。若有所見口稱白蓮白鶴。及諸上善人。復連稱佛佛。右脅而逝。異香滿室中。時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也。年三十九。已而諸友詣壇。叩士銓生處。王天君報曰。陸子大幸。若非臨終正念。幾至墮落。現已得生西方邊地矣。其明年。五月朔。士銓降壇示諸子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多忘却者。汝知之乎。現前爾等。四大輕安。精神強健。曾不思一旦臥病於牀。魂離魄散。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無把握。隨業輪轉。受苦無窮。唯有平生虔修淨業者。到時自見佛來接引。生蓮華中。受諸快樂壽命無量。諸子有志斯道者。當講信行願三事耳。信者。信西方之有淨土。猶此城之有閶胥。娑婆在東。猶此城之有婁葑。娑婆既實實是有。淨土豈不實實是有。同在圓明覺海之中。舉念可到亦猶同處一城之內。舉足可到也。既信得淨土決定可到。又須信念佛法門。如穿衣喫飯一般穿衣免凍。喫飯免飢。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為真信。終身信。一念忽不信。未為真信。從今日去。直至命終。一信到底。更無纖毫疑惑。方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又信有念佛法門矣。空言讚歎。何益生死。故凡發信心者即當如教奉行。今日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切不可曰。我今後生。且待耄年未晚。不見道青冢多埋紅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