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聞之矣。至若沒經數載。而乃念故舊之深情。顯靈蹤而接引。斯誠極千古之異事哉。

  郭觀光

  郭觀光。字尚賓。一字仰山。蘇州元和人。為人醇謹。業醫。不與人計利。病者招之輒往。中年奉西方教。從杯渡海公受歸戒。法名廣仁。每晨起。靜埽斗室。默誦佛號。寒暑無間。祖遺有魚蕩一所。在陸墓北蕪塘。租人捕魚。為祭埽費。觀光再三向族人商議。解囊金代之。請示勒石。捐作放生河。活生靈無算。常與家人言。己酉八月有凶。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春間病篤。家人為之恐懼。觀光搖手曰。勿慮。木樨香未聞。余命未絕也。至八月。復病。命延僧唱佛。初五日。家人問逝期。觀光豎二指。至初七日晚。合掌而逝。頂上煖氣勃發。良久乃散。年五十六(郭辰生述)西史氏曰。余識仰山於談道會。和藹之風。溢於眉宇。及叩其淨業之修。余固決其必定生也。而卒能不出所料。其化族捐河一節。不尤足多乎。
  總論曰。古今來。才人傑士。講道論德者。不少概見。求其臨逝安詳。現諸瑞應。則什百千萬中。未有一人也。獨此念佛往生之人。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化佛迎空。種種休祥。未易悉數。而世之顛倒凡夫。不此之警覺。反自附於儒者之列。毀之斥之。卒至沈淪於苦海中。而莫之救也。悲夫。

  往生雜流第五
  吳生

  吳生。杭州人。祖父俱庠生。 大清順治初年。大兵圍城。父母失散。生被掠。送張將官標下服役。時年方十三。自歎吾本儒家子。今下賤若此。必是宿業。遂於佛前立誓。持齋念佛。日誦金剛經。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發糧充丁。即將糧銀買香供佛。跪誦阿彌陀聖號。至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訶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本官捆打十五。毫無怨言。又向各營作別。自限十一月一日歸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禮佛畢。仍至本官船上叩辭。本官大怒。遣兵迹之。見其西向三拜。端坐說偈曰。身在營中心出家。身披鎧甲是袈裟。刀刀親見彌陀佛。箭箭射著白蓮華。偈畢。自吐火。焚其軀。合營官長。皆遙望羅拜。本官合門齋戒(蓮藏)。

  沈承先

  沈承先。崑山人。住宣化坊。業木工。年七十餘。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手不停斧斤。而佛聲亦不絕口。康熙十年三月。預知時至。三日前。徧別親友。謂將往西方。此後不復相見。告家人曰。明日十五。當行矣。明晨。澡浴易衣。向西趺坐。取一淨几置前。焚香念佛而終(西歸直指)。

  周絢堂

  周絢堂。潛陽人。始辦事公門。既而勘破世情。立除澆惡。靜坐一室。誦白衣呪。持齋放生。廣行方便。見貧而無歸者。隨力救護。後遇旵莊道人。勸修淨土。遂銳志念佛。六時不懈。并轉以教友朋。從中多信向者。曾刻極樂津梁。廣為施送。乾隆五十一年春荒。邑中募賑粥糜。絢堂殫精竭力。晝夜從事。一日五鼓忽起。索浴更衣。謂妻子曰。吾生西時至矣。汝等勿效世俗。但一心念佛。言畢。端坐而逝。略無一語及家事。是早。猶有人見絢堂在粥厰中。往來撿視云(蓮宗集要)西史氏曰。絢堂既已往生。何以復在粥厰。意者慮人疑謗。故示奇蹤耳。其願力之宏。不益見哉。

  姚生

  姚生。為長洲縣役。家貧。聘妻卒。不復娶。役事讓諸人。寺院中事。竭心力為之。為人正直。能面斥人過。夜定必坐。持佛號萬聲無間。年二十餘。以疾卒。端坐而逝。香盈室。頂如灼也。鐵君定公贊以詩曰。醴泉及芝草。本無根與原。居士西方來。廣度諸有緣。緣盡便歸去。脚跟絕牽纏。斯人難最得。高望長睪然(西歸見聞錄)。

  宋寶官

  宋寶官。華亭人。家貧。賣醬度日。事母孝。奉養甘旨。不諉昆季。聞人說淨土法門。遂篤信遵行。一日告其母曰。母有兄在。兒將西歸。即念佛坐逝。時在嘉慶十六年(染香集)。

  陳德心

  陳德心。字大坤。蘇州農夫也。夏日納涼。偶遇村館。見敬信錄。乞塾師講解。有省。沿街收拾字紙。彭二林居士聞之。招入文星閣。勸修念佛三昧。德心素不識字。奉教靜篤。後漸能書。未幾。為蘇郡妙濟堂司放生掩埋等事。每見髑髏。頻生嗟歎。悟世非常。於是念佛益勤。終身不娶。年六十九。身健如常。忽自知時至。走別親友。至期。於堂中寂然閉戶久之。同事推門入視。見案上供佛一尊。雙燭輝煌。香烟滿室。德心面西坐逝矣。時嘉慶十八年八月望日事也(染香集)。

  東門匃者

  東門匃者。住松江明星橋。一破屋中。日向市門誦心經一卷。乞一錢。與之則連聲稱謝。訶之亦不介意。但足供一日穅[禾*乞]。即闔扉念佛。蔡西齋方伯異之。親餽錢米。欲葺其廬。匃者卻之。西齋曰。我所施皆廉俸。豈盜泉乎。匃者曰。素知公操守嚴潔。我懼為衣食房屋移我素志耳。無已請為公飲僧。即攜所贈往東禪修供。已則仍歸破廬。念佛如故。嘉慶中。無疾坐脫。里人葬之桃華庵後(染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