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3-三论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三论宗-注肇论疏-宋-遵式-第26页

事。
  若無知得於聖心。知亦無所辨。
  無知得聖心。知名明何物。
  若二都無得。無所復論(平呼)哉。
  若二名都不得聖心。未審前云無知無所不知。復論何事耶。又解。二名既不得聖心。未審對何名論召聖心之體耶。
  △二雙拂顯玄答三。初拂迹雙泯。
  答曰。經云。般若義者。
  標也。般若體上合宜道理。曰義。
  無名無說。
  名詮自性。說謂言說。言由名起。既不可名召。故非言說所及也。
  非有非無。非實非虗。
  非有無者。轉釋上無名說義。智性不同。妄心有知。又不同木石無知。故不可以有無名言詮召也。非虗實者。轉釋非有無義。非實故非有。非虗故非無也。
  虗不失照。
  故非虗無體即用也。不變即隨緣義。
  照不失虗。
  故非實有用即體也。隨緣即不變義也。
  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斯則者。牒歸上也。由體用不二故非實非虗。由非虗實故非有無性。非有無不可以名召。故曰無名之法。名既不立。如何言也。前難者以名求體。殊未達名所不能召也。經義如此。故當信之。
  △二釋妨述意。
  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
  妨云。既言般若義者無名無說等。何以云言所不能言也。故今上句領前也。然者。躊躇經旨也。理非詮表。無以傳達於後人。故當藉言也。故曰般若義者等文也。故知為物有說。理實無言。
  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
  聖人言教。終日說般若非有非無等。但為破惑。畢竟於般若。未嘗有言說可及。涅槃云。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如是二中間。未曾說一字。何謂經有可言也。此上釋妨。下述意。
  今試為子狂言辨之。
  狂言者。不定之語也。且為難者。以不定之語詮辨之。非謂般若可說也。
  △三正顯玄旨三。初顯體用玄微。
  夫聖心者。
  標聖人所證一心。具權實體用故。
  微妙無相。不可為有。
  妙者。不可思議也。妙之至妙。故曰微妙。妙體無相為是也。不是有故。此明心體也。
  用之彌勤。不可為無。
  彌勤之用。照理達事。不是無也。此明全心之用。
  不可為無。故聖智存焉。
  智用雙存。故非無。
  不可為有。故名教絕焉。
  不可思議絕名教詮表。故非有也。前經所謂無名無說非有非無。蓋體用同時。不在二邊也。
  △二釋知無知之意。
  是以。
  牒上體用二言。釋言下之意。
  言知不為知。欲以通其鑒。
  前言無所不知。非謂智是有知。蓋欲通般若有鑒照異於木石。所以言知也。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前云寂怕無知。非謂智屬無知。蓋欲辨般若之體相異於妄心。所以言無知也。
  辨相不為無。通鑒不為有。
  正破難者執前知無知之言也。辨體相故說無。不是定無。通鑒照故說有。不是定有。前何以將知無知定名。取定聖心耶。
  非有故知而無知。
  此下正示非有非無之義。非有故牒上通鑒不為有也。謂靈知即無知。故所以有非有也。
  非無故無知而知。
  非無故。牒上辨相不為無也。謂無知之體。本自靈明。所以無非無也。良由體用知無知。雖有二言。定無二相。
  △三結不二深旨。
  是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
  全用是體。全體是用。如波即水。全水即波也。
  無以言異。而異於聖心也。
  無以者勸不可也。不可見前知無知言異。而謂聖心體用有異也。
  △三境智問答二。初以境求知難。文三。初汎敘難端。
  難曰。夫真諦深玄。非智不測。
  前云以無知之般若。照彼無相之真諦。躡前先敘境智。反難無知也。真諦無相。唯般若實智能照。自餘不可測度。故曰深玄。
  聖智之能。在茲而顯。
  茲此也。由見真諦。故名聖智。般若功能在此真諦。而表顯之也。故前曰真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鑒也。
  △二引經成立。
  故經云。不得般若。不見真諦。真諦則般若之緣也。
  經文語反。由般若故見真諦也。下成立經意云。真諦為發智之緣。故聖智之能。在茲而顯也。
  △三結難有知。
  以緣求智。智則知矣。
  若以所知發智之緣。推求於智。既有照理之能。智必有知。何謂無知般若耶。
  △二心境同無答三。初以理正答。文三。初正答。
  答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
  此明境智體同用異。且夫真境無相。真智無知。今上句約用縱之。以真境求真智。義分能所。下句就體奪之。真智無知。即真境無相。理實無二。故清涼曰。智體無自。即是證如。
  △二推釋。
  何者。
  推也。以緣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