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3-三论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三论宗-注肇论疏-宋-遵式-第37页

。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
  上句實智即體而用。下句權智即體而用。故聖人照理達事之用。未甞離體。
  △四結顯不二。
  此無言無相寂滅之道。
  此指智體也。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究竟寂滅之道。唯證可到。
  豈曰有而為有。無而為無。動而乖靜。靜而廢用也。
  為是也。豈聞說有無動靜而以斷常之情測度也。又。有無。約實。動靜。約權。權實。皆即體之用故無有無動靜之異也。
  △三責問非真答四。初汎敘迷真二。初敘迷情。
  而今談者。
  者即是人雖汎敘。今時談論。意在責於問者。
  多即言以定旨。
  多謂多分。未必全如此也。即言定旨如以所標指為明月也。
  尋大方。而徵隅。懷前識。以標玄。
  大方語。出道經。云大方無隅。徵者。推也。隅即角也。欲尋大方必曉無隅而推覓隅。角者。豈曉大方也懷心也。前識者。亦道經云。前識者。道之華則前識非玄道。標者指也。認前識為玄道。豈謂達道也。此則借外書以斥學者執言教。而迷至理滯於有無。劉公所云欲求聖心之異是也。
  存所存。之必當。
  去呼是也。存執也。心為能存。道理為所存。心存異解。乃謂必是正理故。執有無疑於聖智也。
  △二明執教。
  是以聞聖有知謂之有心。聞聖無知謂等太虗。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
  邊見者。有無二邊執見也。見為能存。二邊為所存。聞說聖心有則執有如於妄想。聞說聖心無則執無同於太虗。即以邊見而滯有無。豈於有無不二之間。得般若之玄道。
  △二推釋玄旨二。初推。
  何者。
  何以謂之處。中莫二之道。
  △二釋三。初標真境。
  萬物雖殊。(相也)然性本常一。
  性也。此則不壞假名而談實相。故曰處中玅道。
  △二示迷悟。
  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上句不可執相為真。下句不可壞相見理。言非不物者。非無物也。
  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
  執有則迷。一性平等故名相異陳。
  不物於物。則物而即真。
  不滯相而見性故。即物而契真。此曰處中莫二也。
  △三明智照。
  是以聖人不物於物。不非物於物。
  不非物者。不壞物相也。不滯物相為實。不壞物相求真。
  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物非無也。
  緣相非實有。緣起非實無。
  非有所以不取。非無所以不捨。
  不取物相。相虗幻故。不捨物相。相顯然故。
  不捨故。玅存即真。
  不捨物相。即相而觀無相。曰玅存故。即事即真也。此顯即隨緣而觀不變所以不捨。
  不取故。名相靡因。
  萬物雖眾非名。即相靡無也。因由也。萬物皆真性攬緣而起。外無別因故。曰靡因。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此明即不變而達隨緣所以不取。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
  了真無俗智無取相之有。
  玅存即真非無知也。
  即事契真智非木石之無。
  △三引經證成。
  故經云。般若於諸法。(標境智)無取。(非有所以不取)無捨。(非無所以不捨)無知。(非有知也)無不知(非無知也)。
  此證成上義。
  △四結責。情執。
  此攀緣之外。絕心之域。
  攀緣即妄想。絕心者。絕妄心。妄心即攀緣。攀緣即著有無。聖智出於外故絕之也。此結上下責。
  而欲以有無詰者。不亦遠乎。
  詰問也。欲求聖心有無而致問者。甚違遠也。然情不可及智。故遠之彌甚。
  △四返詰玄旨答文。二。初推有無二。初標意。
  請詰。夫陳有無者。
  請求也。詰問也。夫語助也。陳說也。劉公前說般若體用有無之異。今推求詰問。必無此理也者。是牒辭也。
  △二推詰。三。初求有不成。
  夫智之生也。極於相內。
  生起也。妄智因境而起故極於相內。乃曰有知。
  法本無相。聖智何知。
  聖智照真法。真法本無相。真智何有知。此求有不成。
  △二推無不是。
  世稱無知者。謂等木石太虗無情之流。
  無情者。無靈覺也。流者。類也。世人說木石太虗及諸無靈覺之類。為無知。
  靈鑒幽燭形於未兆。道無隱機。寧曰無知。
  靈鑒者。智用也。幽深也燭。照也。初句明智徹理源也形現也。未兆者。朕跡未生。次句明照窮物始也。道者。不二理也。機即機關運動。喻智用也。不二之道在智則不能潛隱。後句明雙照理事也。反顯智用。豈同木石之無知。未句結顯也。此推無不無也。
  △三顯非有無。
  且無知生於無知。無無知也。
  且者。牒上辭也世有無知之名。起於木石無知之體。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