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八识规矩论义-清-性起-第4页

生慚愧。故慚愧至通聖位。況我輩在三界內。而不生慚愧者。實可痛哉。
  四無貪。云何名無貪耶。
  答。云無貪者。一外財。二內財。三眷屬。四名。五利。六睡眠。七淫欲。八飲食。九衣服。十各塵美境。十一心意識。已上俱屬凡情。十二聖見。皆屬無貪中收。但有一種不捨。即不成大聖。又前十種捨外色法。後一種捨于心法。又前十種。捨于外境。後二種。捨于內境。若不捨者。即我愛煩惱。及俱生我法種子之所收也。若捨者。名無貪也。問。既云無貪。即是捨義。何必後立行捨。答。無貪屬心。行捨屬境。由內心不貪。方能行捨。若內有貪。何能行捨者耶。論云以無貪者。於有。有具無著。為自性故。以對治貪著作善。欲成三界有漏果故。故云無貪。此具前義耳。
  五無嗔。云何為無嗔耶。
  答無嗔者。謂順我心必貪。逆我心者必嗔。如我愛財愛妻愛子眷等。若奪之者。必生于嗔。若不貪者。奪去必不生。嗔故無嗔耳。如象婦被獵害。不生報念。故無嗔。逢最苦具。四緣不足忍住。是無嗔也。故論云無嗔者。於苦苦具無恚為自性故。對治嗔恚不生。反修善念精進為自業故。或遇惡人。奪我衣鉢。不生恚念。反起慈心是無嗔耳。
  六無痴。云何無痴耶。
  答。云無痴者。觸境事中。決定不迷。知是虗幻之境。本來空故。以至二六時中。決不迷也。故無痴耳。論云於事理明解為自性故。對治執取迷境。反作善事。為自業事。明解者。即俗諦境。決不謬故。理明事解。於真諦理亦不錯也。故立無痴名耳。
  七勤精進。云何名勤云何名精耶進耶。
  答。云勤者。晝之夜之而不息也。論云。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自性故。對治懈怠滿善為自業故。解曰。善可修。惡可斷也。勇悍者。不憚勞苦也。即是四正勤法中所收。謂已斷者。令永不生起。未斷惡者。加功令斷。又已修善者。保而不失。未修善者。決定要修。是故無勇悍心者。決不能進。能斷故名為勤。為精進耳八輕安。云何名輕安耶。由前無貪嗔痴等障。加于修道。勤而精進。故得輕而安之。所云輕者。捨粗重故。所云安者。得息心達本源故。論云。以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自性故。對治惛沉。轉依清淨自在為自業故。輕安者。是初步工夫。若進後步者。即行捨脫體成工。為輕安果耳。
  九不放逸。云何名不放逸耶。
  答。古德云。守口如鉼。守意如城。云開口動舌。無利益於人莫開。舉足動步。無益於人莫舉。舉心動念。無益於人莫動。故五地云。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即名為不放逸。論云。以前精進無貪無嗔無痴等三根。所修所斷。念念防護為自性故。欲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自業故。亦精進之別名。故名不放逸。若細推之。即斷我愛之種。以至八九十地。及如來果地。乃精進力。可不信乎。
  十行捨。云何名行捨耶。
  答。於內外財等。悉捨不悋乃至眷等。亦即捨之。又則於冤於親。悉皆度脫。不計舊過。即名曰行捨。論云捨者。以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永不生起。正直無功用行為自性故。對治掉舉。令心寂靜住為自業故。然捨者有三。一捨凡情。即貪嗔痴等。一切煩惱種故。二捨聖見。如二乘執著涅槃。及七地用加行無相觀智。不能脫故。今若捨之。即捨聖見種故。三捨智相故佛證道分中。以智相永息。故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即名曰捨。以捨最後迷性種子。脫最後隨眠種子等故。是故捨之一字。通佛地故。
  十一不害。云何為不害耶。
  答不害者。如歌利王。節節支解。尚不生嗔。永起慈念為主。又如獵師傷象。以見染色依人總不生嗔。而傷害之。故論云。於諸有情。不為損惱。以無嗔心為自性故。能對治害心。反以悲念有情為自業故。以如來三七日中思惟不敢說大乘者。恐傷眾生善根。故云不害。譬如蚊蟲可人有慈種者。即手護命。指去之故云不害。
  以上十一種善法。可有次第否耶。答。有次第故。一由深信力故。以前所造之惡決生愧。由慚愧心起。故凡見五塵物境。自然不貪。已知貪愛財色名利等故。而造諸罪。故捨而不貪。由不貪物境。故有人損我劫。奪我物亦不嗔也。由不嗔者。何也。以悟了前境。虗幻境空故不痴也。由無貪嗔痴故。即唯求出世之道。勤加精進。由精進力故。而得身心輕安。獲法妙利。由得妙利力故。恐失聖財。身口意三業。即念念不放逸耳由不放逸故。即念念見三界內。無可愛之。故時刻行捨。以行捨。故。如歌利王。割截身體。不生嗔念。反起慈救之心。故不害也。即慈心耳。又前十心。通三乘修。後不害一心。轉成大悲。通大乘。及最上乘。如來地耳。
  然小乘中。由信力故。而生慚愧。永不起貪。乃至捨心。方脫生死。大乘中。先信力故。而頓破無明痴境。了境本空。故不起貪起嗔。乃至行捨。永不傷害。以見眾生受苦。反生慈念。而拔濟之。小乘唯自利。大乘二利全具。成十一心也。又無貪。即行捨具布施。以布施而度貪故。慚愧及不放逸者。具戒。以持戒力。而度放逸。念念生慚愧心故。無嗔及不害者具忍。以忍辱力。而度嗔心。及不害眾生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