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11-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唯识开蒙问答-元-云峰-第17页


  問。第六何五。
  答。謂根。境。作意。根本。種子。
  問。何無分別。
  答。是六自體。
  何無染淨。
  答。根緣便是。
  何不除根。
  答。取染淨也。二和生識。故取根境。不取染淨。
  問。第七何三。
  答。謂根。作意。種子。
  問。何無根本及與境緣。
  答。依彼轉緣。彼根本與境即是根緣。
  問。第八何四。
  答。比七加境。
  問。誰為八根。
  答。是第七。
  問。為甚。
  答。七八一俱依故。
  問。加等無間者。
  答。乃各識前念已滅之識。即開闢處所引後令生。中間無隔者也。
  問。八識生時何須此緣。
  答。自己一識前念不去。後念不生。故識生時須用此緣。
  問。何故前念不滅後念不生邪。
  答。前念自體占自路故。自何得生。
  問。教他二識。並生何失。
  答。且如一人同念。並生二第八識。成二有情。豈有此理。故須前念滅已。後念方生。況有為法無二念住。實約此義。說不並生。
八識界地
問。八識界地分別云何。
  答。鼻舌二識。一界一地。眼耳身三。二界二地。六七八通三界九地。
  問。何故鼻舌唯一界一地。
  答。初禪鼻舌境無緣。故唯一界地也。
  問。眼耳身三二界二地。
  答。上界眼耳身三識。應用當時借下天。故二界地也。
  問。何故鼻舌二識一界一地。
  答。為上界無段食故。
  問其所以。
  答。段食以香味觸三塵為體。既無段食。無香味境。鼻舌不生。
  問。何以故。
  答。根境二和識方得生。既闕境緣。識焉得生。是故鼻舌二識唯一界地。古云。鼻舌二識境無緣也。
  問。何故段食唯欲界有。
  答。有三欲處。名為欲界。謂飲食。睡眠。婬慾。上界俱無三欲。是故段食唯欲界有。
  問。何故眼耳身三通二界地。
  答。初禪離生喜樂地。有尋有伺通初禪有。二禪唯伺無尋。闕一不生。三禪無尋無伺。雙闕不起。
  問。何故無尋伺。二識不生也。
  答。尋伺乃發識之作具。是增上緣。既闕一緣。故識不起。古云。為無尋伺識不起。
  問。何故二禪已去。漸無尋伺。
  答。尋乃發言之麤法。是所厭故。欲生上者。厭下苦麤障。忻上淨妙離。即其意也。愚疑借識。乖唯識乎。敢問之云。上地無識。便言借識。上地無色。何不借色。彼答之云。色是所厭。不云借色。
  例云。識亦所厭。何偏言借。
  答。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識是同界。何妨言借。
  難云。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識亦隔界。何偏得借。
  答。識是同界。色是異界。不應相例。
  問。既是同界。何故有識無識渾不同也。
  答。由尋伺有無。故渾不同。
  愚云。既無尋伺。所厭明矣。何用借為。
  答。識強經厭。境不經厭。故借識緣。何不得乎。
  例無色界識不經厭。有識無色。亦應借色。令識緣之。不亦可乎。
  答。色既所厭。緣他則麼。
  難云。識既所厭。借他則麼。
  彼救之云。雖上下地有識無識有少不同。同一界故。是故下地之識得緣上地之境。何以故。所托之質是一第八親相分故。
  難云。恁麼則上地下地應得互緣。何須說借。既說借識。明不互緣。
  又質雖是一。能托是別。何以故。下地識相非上地識相。故不互相緣。其理明矣。
  又問。彼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上借下識。唯借內三。甚違此理。
  彼例之云。如無色界亦唯內三。應違此理。今答之云。無色色經厭。所以唯內三。色界色法不經厭。何由色不起。汝今借下識。生時下識自有相相隨。何成下識緣上相。
  又問彼云。識是所厭。仍說借識。色是所厭。亦說借色。有何不可。
  答。色屬下界。識屬上界。理乖唯識。故不借色。
  難云。識屬下地。境屬上地。乖唯識麼。真可謂貪觀天上月。失却手中橈。
  外云。古來說借識。敢違古人乎。向道今人不敢違古人。古人敢違唯識乎。有云。借識力不可判故。愚聞五力不可判。謂佛法定通業。未聞借識力不可判。雖云五力不可判。未聞有乖唯識者。愚情短拙。再問英賢。
八具心所
問。六位心所。
  答。有五十一。
  問。八識各與幾所相應。
  答。前五識三十四所。第六識全五十一所。第七與十八相應。八唯五所相應。
  問。前五何三十四。
  答。頌云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
  問。七何十八。
  答。頌云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
  問。八何五。
  答。謂遍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