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無。
答。二十六惑為障之時。未為所知。為所知時。已不為障。既為障時。不為所知。是故障非所知也。為所知時。已不為障。即所知非障也。所以左右不成持業。
問。何義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答。所知障者。障智不生。智既不生。誰是能知。知是其障。故障非所知。若智已生。障是智家所知之境。障却不能障其知也。所以云云。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問。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據此所說。二十六惑只為能障。不為所知也。
答是。
問。何故却說通一百法。
答。約智已生。說通百法。智未生時。被障障之。
問。若爾。應云被障障能知。何云障所知也。
答。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障所知。其實亦障能知之智也。又解。被障障所知者。不望能知。據此所說。亦無百法。何以故。二十六惑既為能障。明非所知。智若生時。惑已亡故。所知於何。
問。何故皆說通一百法。惑已亡故。
答。惑雖已亡。其惑名狀。智亦能知。故說所知通百法來。
問。泛言但將開導來解依。不將所知來解障。其義者何。
答。本說心王為開導依。由開導依。三義之中為有緣法。作等無間緣。此之二義。通其心所。仍來非是開導家依。故云但將開導來解依也。
問。何故心所非開導依也。
答。不自在故不得為依。
問。不將所知來解障。
答。本說煩惱為能障法。智所知境是所障法。今名所知障者。能障煩惱。從所障所知境以彰名。其所知二字。非正談故。所以道不將所知來解障也。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正相符順。故所知之障。開導即依。此之謂歟。
八識斷捨
問。八識斷捨。各至何位。
答。有漏第八。直至成佛解脫道時。方棄捨之。第七我執。三乘見後。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後永不行。我執種子。直至三乘金剛心斷。第七法執。大乘地上。或行不行。直至大乘金剛心斷。有漏第六。入三空觀。五位無心。悉皆不行。若二障種。大乘金剛一時斷盡。若我執種。二乘金剛亦一時盡。其前五識。根遇違緣。五位無心。亦皆不行。若說有漏。直至大乘解脫道時。與第八識一時同捨。其無漏七八。成佛已後。盡未來際。無漏前六入滅盡定。亦皆不行。
七二師異
問。有漏第七。幾位不起。
答。有三位。謂三乘無學。法空智生。及滅盡定。
問。何知爾也。
答。本頌云。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以知爾。
問。此三位中。無第七者。有異說否。
答有。安護二說不同。若安慧說。染淨俱無。故說滅定滅六盡七。若護法說。唯無染七。故說滅定滅六淨七。
問。安憑何說無淨七。
答。由說七唯人執。對法等說三位無故。顯揚不說淨位有故。攝論不說為淨依故。憑此教理三位無體。
問。護憑何却說淨七。
答。解脫經說。出世末那。故知有淨。護難安曰。汝說三位。無第七識。彼時第六應無所依。安質曰。對法何說三位無七。護會曰。說無染七。名無第七。非無淨七。安難曰。教明說無。何理敢違。護例云。如說四位無阿賴邪。非無八體。七亦應爾。
第七所繫
問。頌云第七云。隨所生所繫。其義云何。
答。隨第八生。彼地所繫。
問。為何如此。
答。第七任運恒緣自地藏識為我。故是隨八所生。彼地所繫也。又解。或為彼地煩惱繫縛名所繫。
第七染淨
問。第七染淨。其位有幾。
答。有三位。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二法我見相應位。三平等性智相應位。
問。人我見相應位。在何至何。
答。一切有漏皆是此位。但成無漏。便非此位。
問法我見。
答。謂法空智不現前時皆法我位。
問。平等智相應之位。
答。但法空智現在前時便是此位。
心所立名
問。依云何義。立心所名。
答。有三義。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繫屬於心。具此三義。名為心所。
問。云何名恒依心起。
答。要心為依。方得生故。
問。與心相應。
答。觸等恒與心相應故名心所。既云與心相應。心不與心自相應故。心非心所。何以故。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問。與心相應其義有幾。
答。有四義。謂時同。依同。所緣同。事同。色等望心。不具此義。色非心所。
問。繫屬於心。
答。觸等看與何心生時。便屬彼心之觸等故。既云繫屬於心。心王不自繫屬於心。故非心所。
王所取相
問。心心所法同聚緣境。取相同不。
答。不同。心王唯緣境之總相。心所通緣總別二相。
問。何故如此。
答。助成心事名心所故。如畵師資作模填彩。應示總緣通總別喻。答如科差者。一州總降多少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