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縣先要知總數已。方知我縣合著厘毫。應法合云。心王唯緣總相。猶一州而總降錢糧。心所總別通緣相。諸縣而別知厘毫數。
問。應說心所。各所了者。別相是何。
答。作意了此未所了相。觸了可意不可等相。受了苦樂憂喜等相。想了言說因相。思了正因等相。欲了可樂事相。勝解亦了決定事相。念亦能了慣習事相。定慧同了得失事相。此是心所了別相處。
心所位數
問。心所位數多少。
答。總有六位。數五十一。
問。何位有幾。
答。遍行有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故位有六。數五十一。
問。以何義故名為遍行。
答。遍四一切。心得行故。名曰遍行。
問。四一切何。
答。遍三性故。遍八識故。遍九地故。遍一切時。名四一切。
問。何名別境。
答。別別緣境而得生故。名為別境。
云何名善。
答。唯善心中可得生故。賢良佳美。吉祥義故。
問。根本煩惱。
答。性是根本。煩惱攝故。能生隨惑之根本故。
問。隨煩惱。
答。謂是煩惱等流性故。
問。云何不定。
答。性地時俱皆不定。
徧行五義
問。遍行五。
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問。云何作意。
答。引心令趣自境。
問。何名觸。
答。令心心所觸一境故。
問受。
答。能領納順違中境。令心等起歡慼捨相。
問想。
答。想能安立自境分齊故。
問思。
答。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
別境五義
問。別境五。
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問。云何為欲。
答。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問。何者名為所樂之境。
答。有三解。一可忻境。二所求境。三所欲觀。名為所樂。第三解正。
問。云何勝解。
答。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
問。云何名念。
答。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
問。云何曰定。
答。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問。云何為慧。
答。於所觀境揀擇為性。斷疑為業。
善十一義
問。善十一。
答。頌云。善謂信慙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問。云何為信。
答。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問。實深忍。
答。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
問。德深樂。
答。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
問。能深欲。
答。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問。淨心為性。
答。此性澄清。能淨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問。與慙等何別。
答。此淨為相。不同慙等。彼各有相。不濫慙等。
問。云何為慙。
答。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慙止息惡行為業。
問。自法力。
答。自謂自身。法謂教法。謂作是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也。
問。云何為愧。
答。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
問世間力。
答。世人譏呵。名世間力。
問。輕拒暴惡。
答。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
問。云何無貪。
答。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
問有有具。
答。有謂三有之果。有具三有之因。
問。云何無嗔。
答。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嗔恚。作善為業。
問苦苦具。
答。謂三苦。苦具。苦因。
問。云何無痴。
答。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痴。作善為業。
問。云何為勤。
答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問。勤與精進。為是一邪異邪。
答異。勤通三性。精進唯善。
問。既異何云勤謂精進。屬目為一邪。
答。謂屬一分是善性者。
問。善惡修斷。
答。於善品修。惡品斷。
問。勇捍義。
答。勇曰外進。捍者堅牢。勇而無怯。悍而無懼。
問滿善義。
答。圓了善事。名為滿善。是故三根名為作善。此名滿善。能滿彼故。
問。百法信後便精進。此三根後方說精進。其意何也。
答。百法因依次第。唯識立依次第。故不同也。
問。因依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