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力故。起希求故。故須敬之。
問。僧者和合義。麟角喻聖。獨獨而出。無眾和合。何得名僧。
答。部行緣覺之種類故。或具理和。得名僧寶。
問。何故但敬三寶。非餘天等。
答。性調善故。具方便故。有大悲故。不喜財利故。所以偏敬。
造論之緣
問。何緣造論。
答。有多二緣。一者令法久住。二者濟諸含識。一由自利。二由利他。一由智德。二由恩德。一生大智。二生大悲。具多二緣。所以造論。
外宗我法
問。摧邪顯正。謂之大智。所摧之邪。何者是也。
答。外道小乘迷謬之執。是所摧邪。
問。所顯正。
答。大乘中道唯識法門。是所顯正。
問。所摧之邪迷謬之義。
答。於二空理外道不解。名之為迷。小乘邪解名之為謬。
問。二空理。
答。我法本空。都無自性。名二空理。
問。執何為義。
答。執蘊等法為其實我。
問。我者何義。
答。自在主宰。割截之義。
問。何者法執。
答。執蘊等法心外實有。
問。外道所執我有幾種。
答。總有三種。一同太虗空我。謂勝論作者。數論受者我。二量小極微我。謂獸主遍出二宗所計。潛轉身中有自在用。三卷舒不定我。謂無慚外道尼虔子。計隨身大小有卷舒故。此名六師三計。餘九十種不出此三。
問。外道所執法有幾種。
答。有一十三種大外道宗各計不同。
問。十三者何。
答。一有數論師計二十五諦。謂冥性諦。大諦。我慢諦。五唯量。五大。五知根。五作業根。心平等根。第二十五我知。即神我也。此一非法。屬前我執。即受者我也。二有勝論師計六句義。謂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和合。六同異。三有計大自在天。是一。是實。是遍。是常。能生諸法。有七種外道。謂執梵王。執時。執方。執本際。執自然。執虗空。執我。如此七種計。執皆是常。能生諸法。十二有二聲論。一待緣生。二待緣顯。二宗計聲體皆是常。十三有順世外道。謂計四是常是實。能生有情。死歸四大。
小乘我法
問。小乘所執我有幾。
答。有三種。一即蘊我。二離蘊我。三非即離我。
問。計之行相。
答。謂色是我。色是我瓔珞等。
問。誰之所計。
答。即離二我。正量經部二宗所計。非即離我。犢子部計。正量部等。亦作此計。
問。小乘所執法有其幾。
答。有七十五。色有十一。不相應行十四。無為有三。心所有四十六。心法唯一。為七十五。
問。色十一。
答。有對前十後一無對。
問。有對十。
答。五根五塵。為十有對。
問。此有對色。從何而有。
答。極微所成。
問。能所成計執同異。
答。經部師計能成極微是實。所成根等是假。以實從假。眼緣麤色。不緣極微。薩婆多計能所皆實。
問。無對色。
答。謂法處無表。
問。此對無對計。執同異。
答。有對無對。小乘皆執離識實有。
問。不相應何十四法。
答。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命根。五無心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生。九住。十異。十一無常。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
問。此計執。
菩薩婆多計不與色心相應。皆是實有。
問。無為三。
一虗空。二擇滅。三非擇滅。
問。計執。
答。薩婆多計離色心等。實有自體。
問。心所法何四十六。
答。大地有十。大善地十。大煩惱地六。大不善地二。小煩惱地十。不定地八。為四十六。
問。大地何十。
答。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欲。六慧。七念。八作意。九勝解。十三摩地。
問。大善地。
答。一信。二不放逸。三輕安。四行捨。五慚。六愧。七無貪。八無嗔。九不害。十勤。
問。大煩惱地。
答。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惛沈。六掉舉。
問。大不善地。
答。一無慚。二無愧。
問。小煩惱地。
答。一忿。二覆。三慳。四嫉。五惱。六害。七恨。八謟。九誑。十憍。
問。不定地。
答。一貪。二嗔。三慢。四疑。五睡眠。六惡作。七尋。八伺。
問。小乘執法。理在不疑。既悟我空。何有執我。
答。此說宗徒。非預聖者。至如我等。宗大乘教。豈能皆悟法空理也。
八十八使
問。八十八使。
答。將十煩惱。於三界中。各四諦下。約具不具。說八十八。
問。十煩惱。
答。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將第六不正見一法。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