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有財釋。如說刀藏。藏者謂心。鞘非名刀。亦不名藏。為用彼刀。而為藏故。名為刀藏。境從心無。持業釋故。瑜伽顯揚。俱問云。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說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處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謂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意處現量者。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既云所行境界。明說彼境。名有現量。餘二即前約能緣心。有世出世。以辨於境。更無別也。問此文總說。何以得知說心為現量。答即彼文解清淨現量云。謂世間現量。亦是清淨現量。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於所行境。不共世間。名清淨現量。明非說境。境通世間出世間緣故。不名不共。
比量名者。亦先離後合。比謂比類。量謂籌度。合釋者。比類籌度。名為比量。有心境等。若心名比量。能比即量。名為比量。唯持業釋。無依主也。境等非彼故。雖從言生等。而彼非比。理門論云。比度因故。俱名比量。此依作具作者而說。若即名量。何故名為比度因故。及作具等。或云論言亦得名比。以言比類生歒解故。若說依此釋。即比之量。可依主釋。若境及念。并知因智。名比量者。皆有財釋。不可自體即名比量。違理門故。又云。現量智能生敵者智。亦名比量。若體即比。有雜亂過。問念等非比量。理即可爾。知因之智。何非比量。答夫言比量。了所立義。彼知因智。未了宗故。不名比量。若汎說。心比度於場。名為比量。知因亦是。今據立敵。或自欲知未所了義。此類籌度。智決定生。方名比量。故知因智。非名非量。
第三廢立者
問彌勒菩薩。無著天親。皆立現比及聖言量。陳那天主。後習於前。云何各二。答陳那菩薩。取緣心及以所緣境。無過自共。此中自相。即為自體。共相即貫通餘法。緣自相心。名為現量。緣共相心。名為比量。離此二外。無別所緣。可更立量。故但立二。故理門云。為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離此二別有所量。為了知彼。更立餘量。天主菩薩。陳那之門人。師資相順。故亦不立彼聖教量。取聖教之量。由教生故。若定心緣。名為現量。以分明各證故。若散心緣。名為比量。籌度比類。貫餘義故。攝在境智別說。故分三量。教境能詮故。從於智亦立量名。今據所生。量唯立二。教從於智。亦名為量。由此聖教。亦名二量。生二智故。更有異解。如抄中說。問諸外道等。或立譬喻。義准無體等量。並何量收。答隨其所應。比量所攝。是故自悟及以悟他。量唯有二。更不增減。
第四諸門者
一約識辨。二約心明。三約心所。四約分顯。五約分別。六問答辨。
第一約識者
諸識若在佛果位中。及識處定。通漏無漏。皆唯現量。然有漏定。略有二解。一等持定。在欲界地。作火觀等。假相未成。非現量攝。若假相成。即現量攝。瑜伽顯揚俱云。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搆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諸界境。若解未成。是思搆所立。解若成熟。即非思搆。如是名為思搆所成由非思搆之所成故。名為現量。二云欲界諸假想定。皆名未成。但名似現。諸上界定。與輕安俱。諸假想者。即名為成。欲界心作。任為方便。二解後勝。若在散位。五八唯現。第七非二。第六通二。與五俱緣。離諸分別。即現量収。雖與五同緣。而分別取。非稱本境。即非量攝。若稱境智。即比量攝。取於假立一因通餘。名為分別。非謂一切作此假立。唯第六能。是故比量唯在第六。現量通八。隨其所應。如前分別。
二約心明者
謂卒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五心。總而言之五。心皆通現比二量。若別別說。廣恐繁雜。但約識辨心。量隨識易了。約識辨者。第八因位。唯有三心。卒爾決定及等流心。異界初生。及後情現。有卒爾故。其決定心。有其二義。一云即此心位。有決定心。不同於五。由意尋求及決定已。方行染淨無染淨心。非善惡故。一云初剎那心。但有卒爾。異熟性劣。又約義辨。初名卒爾。次尋求等。第二剎那。亦有二說。一云約義辨心。初名卒爾。創過境故。第二剎那。方名決定。即此已後。性更無別。隨前性生。名等流心。不同五識。於決定時。性未定故。或約義辨。但名決定。第三剎那。方名等流。一云有等流心。決定心者。從尋求生。八無尋求。故無決定。與前性等起。名等流心故。縱有決定。於等流心。義說決定。如定中聞聲。於等流心。義說卒爾故。不應彼時。但名卒爾。不捨定境故。從此已後。所有卒爾。即第二剎那。及此已後。決定之心。皆於等流心中義說。境有間續。更別生故。若在佛果。得有四心。但除尋求。以八因中。緣境不遍。但緣三境。除無漏位故。故解脫道。有卒爾心。即於此心。義說決定及染淨心。不爾。此位應非善染。第二剎那。即名等流。更無卒爾。決定染淨境皆曾受。任運能了隨前性。故無前四。不同於因初遇境已。尋方決定。始起善染。即此心恒行利樂。故有決定。及善染心。更有異解。繁不能敘。第七有漏。唯有四心。異界第八。創初遇故。雖新遇境。即執為我。我見相續。故不尋求。於卒爾心。得有決定及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