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次展轉拂迹。釋成正因。
經。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解曰。於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覺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斷滅。但不起念分別空有。不是無心。四總結離過。是真無念(拂迹之由。下自徵釋)。後釋正因。
是則等者。有無既不當情。斯即心言路絕。清淨覺體。從此顯彰。但不背之合塵。即名隨順。亦非別有能順。故羅什云。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隨順淨覺。故言淨覺隨順。如是執盡病除。然後興心運行。則聚沙畫地。合掌低頭。皆成佛道。如斯脩習可謂正因後徵拂所由。釋歸圓實。
經。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解曰。先徵意云。身心幻妄許可說全空。知覺稱理。因何又拂。有無俱絕。約何修行。釋意云。相因相待。皆是從緣。人人之法豈實有體。生心動念即乖不性。失正念故。圓覺性體。俱無如是等。故於中曲分兩節。初明諸法(二句)。後顯一心(六句)。虗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滅也。謂如上相。猶若虗空。本自不生。今無可滅。非謂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經云。一切法空。無毫末相等(等取諸文非一)。常不動者。一切法寂(淨名)。不來去也。非已去也。非未來。非現起故。故法句云。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法華云。常自寂滅相。又華嚴有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上句)。不來不去(下句)。無功用(非作故無等)。解脫門(淨覺隨順)。
次如來藏下顯一心也。略啟二門。初唯釋如來藏。後總釋經意。初中六門分別(此是經題義〔令〕全部。故備釋也)。一釋名。二出體。三種類。四行相。五業用。六勸信。今初。由三義故。得名為藏。一隱覆義。二含攝義。三出生義。(佛性論亦有三義。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義。然局於此經文當樂也)隱覆者。復有二義。一者藏如來故。名如來藏。謂眾生心。具諸佛德。但以迷倒。都不覺知。故名藏也(藏有如來有財釋也)。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勝鬘云。生死二是如來藏。如來法身。不離煩惱。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經云。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乃至常不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便以九喻喻之。一萎華(貪使)佛身(真法界中)。二巖蜂(瞋使)淳蜜(說一昧法)。三糠糩(癡使)粳米(說種種法)。四糞穢(增上貪等)真金(真如不變)。五貧家(根本無明)寶藏(法身佛性)。六菴羅(見惑)內寶(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貧女(不淨地垢)輪王(報身)。九燋模(淨地諸垢)鑄像(化身)。二者佛性論如來藏品云。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隱覆中文)。含攝者有其三。一體含用。謂如來法身。含攝身相國土。神通大用。無量功德。而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為藏(金器)。二聖含凡。佛性論言。一切眾生。皆在如來智內故。名如來藏(所攝中文上二皆持業釋)。三因含果。謂因地已攝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論說(能攝中文)。出生者(論三義中無此)。謂此法身既含眾德。了達證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證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論。釋地義云能生能持。又釋金剛藏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謂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地智亦爾。能生無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為如來。亦持業釋)。此三義者。初約迷時。後約悟時。中間尅體。
二出體者。即論中一心也。論又依此顯二門。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十地經云云)。勝鬘名為自性清淨心。此下經云如來圓覺妙心。涅槃即名佛性。唯識但就染相名為藏識。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藏識。三種類者。佛性論云。如來藏有五種。一如來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義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實)。五自性清淨藏(秘密)。勝鬘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即論中初一藏。華嚴亦云入法界藏智無差別也)。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之四名。初總相。次尅體。三已證。四約迷。將客塵不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淨如來藏。縱為客塵煩惱所染。猶是不思議如來境界。
(縱為猶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譯者。具矣)四行相者。然此如來藏心。約真妄和合。總有二種行相。謂此經下云。如來藏自性差別。論云真如生滅。然真妄各有二義。真謂不變隨緣。妄謂體空成事。真中不變。妄中體空。即真如自性也(勝鬘云。如來藏。離有為相。常住不變)。真中隨緣。妄中成事。即生滅差別也。如真性中復有二種。勝鬘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所謂空如來藏。若脫若離。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河沙不思議佛法。論中亦云。如實空。如實不空。義全同此。後釋生滅。亦有二相。謂漏無漏。無漏復二。有為無為(無為亦在生滅門者。具如論疏辨也)。有漏亦二。謂善不善。五業用者。前二行相。皆有業用之義。初真性者。有其二業。一能持自體河沙功德。從本已來。不失不壞。二能禦客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