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2-中国撰述礼忏部-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第20页

然不起。無正觀之力。所以不識其過。自然有許多纏縛貪著。要知十惡五逆。乃至無窮之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生。不識即不知。不知即不明。不明即無明。無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緣。失於正智。故云無正觀力○梵語魔羅。此云奪命。乃至奪智慧命。故又名殺者。又梵語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惡。釋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殺者。又惡中之惡。常欲斷人慧命故。即今毀宗誘法邪見等流。亦同此類也。依隨此等。即當墮三惡道。故云險徑云云○魚但知有香餌。不知有喪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蠶求堅固。蛾貪色見而自害。無非自取。重看自字。三者皆貪著因縛。作是觀者。當永斷無明以求正知見○若以法合魚。合我人及一切眾生。鈎合無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鈎餌也。蠶及飛蛾皆合我等之言。繭合愛纏之患。火合貪欲之殃。若能如是觀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懺行人。喫緊於斯。慎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二果報觀行○果報者。既有惡業。必招惡果。不修出世。縱有福如聖王。如四空天。福盡還應墮落。所以必勤懺悔。作是觀者。定修出世。不求福報○三世無窮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謂受苦無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羅剎為喻。非真羅剎也。諸煩惱似之。為煩惱之羅剎耳。非真為羅剎所食也。為煩惱汩沒之盡耳○王四天下。王者治也。晉本華嚴云。金輪寶名。勝自在。象寶名青山紺。馬寶名勇疾風神。珠寶名光藏雲。主藏臣寶名大財玉。女寶名淨妙德。主兵臣寶名離垢眼。謂之七種王寶。得此七寶作轉輪王。飛行自在。王四天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墮苦報。未知何日出離。況無福而不求懺悔乎○四空者。即無色界四空天也。一空無邊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非想處天。證四空果報。為三界之極尊。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三自身觀行○自身雖凡夫。實可以超凡而入聖。惟在發起勝心耳。作是觀者。當知我身即如來身○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應一切身也○黑闇叢林。就是煩惱發揮。充滿處覆蔽本性。猶如黑暗叢林。非煩惱之外。更有黑暗叢林也○大乘法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虗空被愚癡雲之所蔽故○有三種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種。謂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種。謂之了因。一切低頭舉手。即解脫種。謂之緣因○亦可以說師教外熏等緣。謂之緣因。有緣因故。始得了因可知○勝心即今虔懇至誠。乃至止觀之心。可為勝心也○因無明。遂有許多顛倒重障。故須破裂○覺慧。是無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果雙忘。不可思議。故云無上妙果○涅槃有三。一性淨。為外道妄計涅槃。一方便淨。為二乘取證涅槃。皆非無上。一圓淨。如來究竟涅槃。是謂無上涅槃。是出世第一義故為妙果○又涅槃有四。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餘涅槃。二乘煩惱雖斷。餘習未除。故云有餘。三無餘涅槃。謂煩惱既盡。餘習亦減。故云無餘。四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云無住。此指無依無住。即是出世第一義諦。故云無上。
  第四觀如來身。
  四如來觀行○以此觀如來身。直須常如佛學。常如佛心。能作是觀者。當知吾身亦同如來。豈獨如來為如來身哉。
  無為寂照。
  無有少法。故曰無為。永嘉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鏡照物。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辨。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為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許多見解。無為寂照。自然離絕百非。不動心相故也。所以者何。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
  離四句絕百非。
  離四句絕百非者。大明覺慧之中。念念清淨。一切邪妄知見不生。此即如來清淨法身也。本無四句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謂離之絕之耶。特世人視之。見為如來離之絕之耳○四句者。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無對作四句者。如云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成四句也。一異二字。或斷常二字。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