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83-大藏一览---第49页

到一山上。见琉璃城。有四玉女。擎四如意珠。伎乐来迎。住四万岁。受大快乐。次到颇梨城。八女八珠。住八万岁。次到银城。金城。前前渐倍。享无量乐。后到铁城。见有一人。头戴火轮。舍着童女头上而去。时童女问。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狱卒答言。有人作罪福业。历诸城已。当来代之。若无代者。终不堕地。复问。我何罪福乃尔。狱卒答言。汝昔两钱供养母故。得琉璃城。四女四珠。四万岁乐(余城已上见文)。以绝母发。今入铁城火轮之报。复问狱卒。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不。答言。不可称计。童女即作是念。我今不免。愿使诸受苦者。尽集我身。铁轮忽堕。命终生兜率天。佛言。慈童女者。今我身是。(漆字函第九卷)。
○目连哀请援慈母  世尊特为设兰盆
报恩奉盆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恩。即以道眼。观见亡母。生饿鬼中。目连悲哀。持饭往饷。化成火炭。目连白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所柰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在厄难中。具饭百味五果汲灌。尽世甘美。以着盆中。香油铤烛床卧众具。供养十方诸佛。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得六神通。声闻缘觉菩萨大人权示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有能供养此等自恣僧者。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现在父母。寿命百年。佛敕众僧。当为施主。七世父母。行禅定意。后受供养。(女字函第八卷)。
生奉甘美得亲尝  死别杯盘徒尚享
杂譬喻经云。昔有贤者。奉法精进。亡。乃生天。妻子追慕。烹杀肴馔。上冢哀号。天眼遥见。愍其愚痴。化作小儿。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乃嗥哭。刈草着前。呼起令食。众人怪笑。问。谁家子。牛既已死。当归语家。嗥哭何益。牛死岂知乎。儿曰。我不愚也。牛死尚在。犹可有望。汝父早死。设百种食。共向嗥哭。焦骨何知。众闻忽解。儿曰。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还复天身。欲如我者。宜修道业。已忽不现。妻子眷属。自此省悟。奉佛布施。皆得道迹。同时生天。(图字函)。
鹤因救子天称叹  鹦尚瞻亲人负惭
六度集经云。过去鹤鸟生子有三。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自裂腋肉。以济其命。三子疑曰。斯之气味。得无吾母以肉饲乎。宁殒吾命。无损母体也。闭口不食。天神叹曰。母慈子孝。诚希有耶。佛言。鹤母者吾是。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
○杂宝藏经云。昔雪山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果。以奉盲亲。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与众生而共啖食。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谷。以供父母。田主后见虫鸟作践。瞋恚。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语之。见施心故。乃敢来取。何又见捕。田主问言。取谷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时以奉之。田主咨嗟。禽兽尚尔孝养父母。岂况于人。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疑。佛告比丘。鹦鹉者。今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净饭摩耶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责母一言如鹿畜  罚身多世历渠胎
报恩经云。佛告阿难。鹿女夫人。以其一食。净华覆上。施辟支佛。五百世中。尊荣豪贵。莲华承足。当时以不知恩。出一恶言。毁骂其母。喻如獐鹿。于五百世生鹿腹中。佛言。父母众僧。宜应赞叹。众僧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三界内之胜福田。(器字函第三卷)。
母令儿杀罪吾当  儿痛母言非我代
释教录云。罽宾国沙门求跋摩。仁爱泛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有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涂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笙字函第五卷)。
子虽修善父不善  父假余庥子怎庥
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克字函第五卷)。
女虽福报非干父  谷由雨长岂无恩
杂宝藏经云。波斯匿王。女名善光。聪明端正。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女答父曰。我自业力。王闻怒之。即遣左右。觅一穷人。以女付之言。不假我。从今可验。女犹复答。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答曰。我是舍卫城中。长者之子。父母死尽。无依穷乞。妇复问言。汝知故宅处不。答曰。只有基地尚存。夫妇同往。周历按行。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造宅。盈月悉成。宫人妓使不可称计。王忽宣问。左右奏言。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往而见。叹未曾有。即诣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佛告。昔一妇人。发心营办。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谕。事幸成办。夫还复听。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妇复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