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55-醒世录---第21页

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或说六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乃至智慧是菩萨净土。或说七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四者度疑。五者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者行断智净。前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见道。次一是修道。后一是无学道。或说八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成就八法生于净土。一饶益众生。代众生受诸苦恼。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四于诸菩萨观之如佛。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或说九行而生净土。如无量寿经云。略说三辈。广说九品。或说十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又弥勒发问经云。若欲乐生安养国者。当修十念。即得往生。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二者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三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四者护法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五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六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七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八者于一切众生。生尊重心。除憍慢心。九者不生染着心。不生愦闹散乱心。十者常念观佛。除去诸相。弥勒当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续而起。不生彼国。无有是处。或说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如无量寿经云。发四十八大愿而生净土。
感应缘(二验)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子遵修唯妇迷闭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于是乃敬法。
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寻影现。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弥勒部
受戒
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
感应缘(一验)
梁剡石城山。有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苦节。戒行严净。后居剡石城隐狱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荫。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璞。顷护遘疾临终。誓第二身中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陆咸。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自言去岁剡溪。所嘱犹忆此不。咸倒屣咨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淡所见第三僧也。咸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佑律师。专任像事。舍金成造。初僧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逵。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佑律师至。其神应若此。
普贤部
感应缘(一验)
宋沙门释道冏。扶风好畤人也。本姓马氏。学业淳粹。弱龄有声。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阳。为人作普贤斋。道俗四十许人。已经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裤褶乘马。入至堂前。下马礼佛。便见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灭。冏以七年与同学来游京师。时司空何尚之。始构南涧精舍。冏寓居焉。夜中忽见四人。乘一新车。呼冏共载。道冏眼闭。不觉升车。俄见一贵人。着帢被笺布单衣坐床。焘伞形似华盖。卤簿从卫可数百人。悉服黄衣。见冏惊曰。行般舟道人。精心远诣。祗欲知其处耳。何故将来。即遣人引送。冏还至精舍门外。失所送人。门闭如故。扣唤久之。寺内诸僧。咸惊相报。
观音部
感应缘(五验)
秦徐义者。高陆人也。少奉法。为符坚尚书坚末。兵革蜂起。贼获义将加戮害。乃埋其两足。编发于树。夜中专念观世音。有顷得眠。梦神谓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防之士。并疲而寝。乃试自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余步。隐小丛草。便闻追者交驰。火炬星陈。牙绕此丛。而竟无见者。
秦毕览东平人也。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陷敌。单马逃窜。敌追骑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专心归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晋元兴中。起寺行墙。至兰上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共至材所议价。遂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纯船小水入。命在瞬息。乃一心诵观世音经。俄有大舟泛流趣纯。疑是神力。共渡乘